秋千

一种传统运动形式
1
4
秋千(Swing[2]),古代写作“鞦韆”,[1]又称千秋、[3][4]悠韆。[5]既是名词,即一种大型玩具、运动器械,也是动词,指戏秋千活动。[1]
据现有文献记载,秋千源自先秦[8]起源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1]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为了采果打猎,依靠藤条的摆动上树或越过鸿沟,形成天然原始的秋千,[9]它是在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嬉戏活动。[1]《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qiáo]者,”后传入中原。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云:“秋千者,千秋也,”[1]汉武帝时期,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3]可知在汉武帝时宫廷里已流行秋千了。秋千在南北朝时期流传到民间,[1]汉代以后,秋千成为汉民族寒食清明、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4]唐以后,大为盛行,今天仍较常见,而尤为朝鲜族高山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所喜爱。[1]
秋千可分为荡秋、磨秋、轮秋等,[7]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彝族叫 “磨秋”,青海土家族叫“轮子秋”,新疆维吾尔族叫 “空转轮”。[6]时至今日,秋千得到较好的传承、发展和保护。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秋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10]2006年,秋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11]秋千的开展形式和种类也不断丰富,正朝着和现代旅游、演艺、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转型。[12]
秋千,在古代就有“摆[jiè]”(去除疾病)、“释闺闷”(愉悦身心)作用,[13]作为一种供参与者、观赏者愉悦身心,获得畅爽体验的“玩具”,更能够锻炼人的意志,促进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展。[12]同时,秋千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俗活动,蕴含着深厚的娱憩、节日狂欢与爱情、 女性健身等文化内涵,[14][15]在中国遗存了大量有关秋千诗词、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以及民族、民俗及体育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国秋千这个简单而古老的游戏广受欢迎并广泛传播,经过各种“变形”,成了世界各地勇敢者的游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健身价值、文化传承、娱乐价值、人文价值的文化价值。[16]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