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纪念馆
萧红故居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204号,距离市区中心25公里,是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始建于1908年。
编辑摘要中文名: 萧红纪念馆 |
开放时间: 08:00-17:00 | 票价: 8元 | |
所在地: 哈尔滨 | 地址: 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204号 | |
类别: 旅游景点 |
简介/萧红纪念馆 编辑
萧红故居,坐落在哈尔滨市呼兰区城南二道街204号,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宅院,青砖青瓦,土木结构,是典型的带有满族风格的北方民居。
红故居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现辟为萧红纪念馆,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陈雷题写,院内五间正房,东西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
现在,"萧红故居"已近3000平方米,是原面积的五分之二,但它却以古朴典雅的新貌和不断充实的"纪念萧红的展览"赢得了来访者的普遍赞誉。从1986 年端午节开放以来,萧红故居已接待了20多万中外游人,仅国际友人就有15个国家600多人来访。这里已成为北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旅游的文化圣地。[1]
建筑特点/萧红纪念馆 编辑
萧红故居是很典型的北方乡村建筑。萧红故居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在结构上是五檩五鸠,软山、明柁、半明柱。在门窗上,窗户采用上下对开,带有盘肠子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顾名思义,是江南水乡的产物,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融合。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
满族民居的另一特点也在萧红故居的老宅上体现出来,就是与正房平行的烟囱,青砖砌成,由4节搭建,高7米,与屋内火炕相通。相通部分俗称为烟囱桥子。
如今,萧红故居陈列室就设在正房里。堂屋中间摆设着一个砂盘模型,再现了故居的原始形态。东屋两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屋两间作为展室,墙上展示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和与萧红共同战斗过的老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塞克、罗烽、白朗等人的墨宝。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萧红故居以它北方民居的新貌和不断充实的文化史实展示它的魅力。从1986年6月11日开放以来,萧红故居已接待了100多万中外游人,这里已成为哈尔滨进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国内外旅游者的文化圣地。
主要建筑/萧红纪念馆 编辑
原有面积7125平方米,现占地面积4181平方米,故居建筑结构是:青砖、青瓦、土木建造。
故居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萧红自己家使用,大门南开,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8间,西院22间。东院五间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即萧红在小说里所说的后花园。
西院是租给房户使用的。东院五间正房的东西大山上,镶嵌着四块4米长的薄风板,在风板上有浮雕的云子卷花卉和盘肠图案。在建筑外观的柁关上刻有4个用楷书写成的规规矩矩的大字“吉”“祥”“如 ”“意”。建筑外观呈现着古朴典雅的深红色调子。
东院五间正房:
东面两间是萧红出生和她父母居住的屋舍,在屋舍内摆设着萧红曾用过的小饭桌、梳妆台、躺箱、茶桌等。
迎门堂屋:
在迎门堂屋中间摆设着"萧红故居"原始的砂盘模型。西屋两间做了展室,墙上悬挂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三十多幅。还悬挂有美国研究萧红的学者葛治文先生、日本前野淑子女士以及著名瑞士女作家赵淑侠女士,加拿大女作家陈若曦女士的题词;有国内著名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方冰、方未艾,著名书法家廖敬文等人怀念萧红的题词与诗作。在展览的书柜中陈列着萧红的著作、传记小说、"张家的族谱"、研究萧红的论文集;北京"吟红社"搜集著名的艺术家、作家、诗人赠给萧红故乡的名著,瑞士女作家赵淑侠的赠书和老诗人柳亚子寻找萧红墓的拜墓词以及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参赞邱明伦等人的信函。
展柜中还有以尤里·苏罗夫采夫为团长的苏联作家代表团赠给萧红故居的纪念章和一些作家的代表作品。
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2]
正房:
南门前有高2米为白色玻璃钢质萧红全身塑像。
东院五间正房:东面两间是萧红出生和她父母居住的屋舍,在屋舍内摆设着萧红曾用过的小饭桌、梳妆台、躺箱、茶桌等。迎门堂屋:中间摆放着萧红故居原始面貌的模型。在西屋两间墙上挂着萧军、端木蕻良、柳亚子等中外名人的题词及来故居参观的照片。正房:南门前有高2米为白色玻璃钢质萧红全身塑像。在正房后是一个近2000平方米,在《呼兰河传》中被萧红称作为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后花园。
故居历史/萧红纪念馆 编辑
萧红故居是在1986年6月11日,萧红75岁诞辰之际修复对外开放的,至今己接待了23个国家200多万中外游客,仅中外名人就引来了4800多名;名人留给故居赞美与怀念萧红的诗词、书画等墨宝600多幅;国内外的参观社团己接待2400多个。
萧红故居的逐渐修复与完善,得到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厚爱与支持,这里不仅是北方一座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丰碑,也是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崇尚文明进步的象征与见证。[3]
重要作用/萧红纪念馆 编辑
萧红故居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204号,距离市区中心25公里,是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始建于1908年。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萧红以反映中国北方民俗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驰名中外文坛。从故居中不仅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 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
背景人物/萧红纪念馆 编辑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30年,她为抗婚离家出走。1933年她在鲁迅的帮助下开始创作,1935年她出版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该书描写了北方农村在“九·一八”前后的真实图景, 此后萧红出版了小说集《牛车上》。1937年10月,萧红和萧军随上海文化人士的撤退队伍,离开了上海。在武汉,萧红和胡风、萧军、端木蕻良等人一起创办了刊物《七月》。 1938年1月,应李公朴的邀请,萧红与聂绀弩、萧军、艾青等人一起来到临汾,任教于山西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2月, 日军即将进攻临汾,萧红便随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西安。在西安,她同一起生活了6年的萧军正式分手。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回武汉同居。八九月间,他们来到重庆,因为在码头跌跤,萧红流产。在极恶劣的环境下,萧红仍拖着病体写作。写完《回忆鲁迅先生》后,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0年春,萧红和端木蕻良来到香港,应复旦大学教务处孙寒冰约请,编辑《大时代》丛书。这时,萧红的身体越来越差,咳嗽、头痛、失眠......在病痛的折磨中,萧红勤奋地写作。她写完了《呼兰河传》,同时又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并应女作家杨刚之约,创作了纪念鲁迅先生的哑剧《民族魂》。
1942年1月23日女作家萧红逝世,年仅31岁。1月25日,葬于香港浅水湾。1941年圣诞节的前两天,萧红病情急剧恶化,被送入羊和医院。主治医生误诊她为喉瘤,喉管开刀后,萧红不能发声,痛苦万状。 1月18日,萧红被转送至玛丽医院,由于日寇占领香港,一切医疗用具奇缺,萧红难以得到正常的治疗。临终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等字。 [4]
代表作品:有《呼兰河传》 、《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以及散文集《商市街》等。1942年病故于香港一所小医院里,年仅31岁。这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却给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100多万字的文学珍品。 [5]
小贴士/萧红纪念馆 编辑
门票:10元/人 老年证、记者证、残疾证、导游、1.2米以下免费
地址: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204号
开放时间:8:00-17:00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如何发挥萧红纪念馆的基地作用 - 剧作家 - 2009 ( 3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在萧红故居寻到的落差 - 北方文学 - 2005 ( 11 )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