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脑膜炎
简介/葡萄球菌脑膜炎 编辑
葡萄球菌脑膜炎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发病率低于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所致的脑膜炎。在各种化脓性脑膜炎中仅占1~2%。本病较多见于新生儿,常于产后2周以后发病。糖尿病等病人当免疫力低下时亦易发生。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偶见为表皮葡萄球菌。脑脓肿穿破引起者,除葡萄球菌外,常有厌氧菌混合感染。各季节均有发病,但以7、8、9月份多见。
发病原因/葡萄球菌脑膜炎 编辑
本病多因脑膜附近组织葡萄球菌感染直接扩散或脓肿破裂而发病,如:硬膜外脓肿、脑脓肿、颅骨骨髓炎、中耳炎、乳突炎以及面部疖子、痈所致的海绵窦炎等。头颅部创伤及颅脑手术是造成局部葡萄球菌感染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不少病例脑膜炎症状出现于创伤后数日,也可长达数月之后。亦可因脐带等其他部位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败血症及心内膜炎。通过细菌栓子或感染性血栓经血流侵袭脑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无菌操作不严密,偶也可引起本病。脑脊液鼻漏除可引起肺炎球菌脑膜炎外,少数病例也可发生金葡菌脑膜炎。
脑室-心房及脑室-腹腔引流术后,约10-30%发生细菌性脑膜炎,50%的病原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占一定比例。
症状/葡萄球菌脑膜炎 编辑
病变以蛛网膜下腔为主,额叶、顶叶和颞叶部位较明显,脑脊液常较混浊,显微镜检查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周围亦然。出现脑脓肿的机会较多。
起病后发热伴持久而剧烈的头痛,颈项强直明显。病初常出现荨麻疹样、猩红热样皮疹或小脓疱,可有皮肤粘膜瘀点。脓疱性瘀点或紫癜,或有皮下脓肿存在,对诊断有帮助。
本病病程中,病人可出现硬膜下积液、积脓或脑积水,因颅底炎症粘连可致第Ⅱ、Ⅲ、Ⅵ、Ⅶ及Ⅷ对脑神经损害。并发脑脓肿者,偶可发生肢体瘫痪。
治疗/葡萄球菌脑膜炎 编辑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如果发现身体其他部位有局限性化脓灶,脑脊液涂片又找到多量簇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则葡萄球菌脑膜炎的诊断可基本成立。脑脊液培养得葡萄球菌可进一步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鉴别。近年来以已知抗体应用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反向被动血凝试验和荧光抗体法测定脑脊液中葡萄球菌特异抗原,有快速诊断价值。
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的病死率甚高,可达50%以上。治疗宜选用苯唑西林,成人每日8-12g,儿童每日150-200mg/kg,分次静滴,同时口服丙磺舒。若对青霉过敏或治疗效果不好,可改用万古霉素联合磷霉素或利福平。万古霉素每日2g,儿童每日50mg/kg,分次静滴。利福平的成人剂量为600-9OOmg/天,儿童每日l5mg/kg,分二次口服,用药期间定期随访肝、肾功能。
万古霉素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治疗期间最好配合庆大霉素鞘内注射,庆大霉素鞘内注射每次5000-10000u(5~10mg),儿童每次1000-2000u(l-2mg)。磷霉素的毒性小,对各种葡萄球菌均具抗菌活性,且可进入各组织和脑脊液中。但细菌易对磷霉素产生耐药,治疗时宜联合用药。成人剂量为16-20g/天,分2次静脉滴注。葡萄球菌脑膜炎较易复发,故疗程宜较长,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2周,或脑脊液正常后继续用药1周,疗程常在3周以上。治疗期间应予适当支持治疗,颅内压明显增高者给脱水剂。
参考资料/葡萄球菌脑膜炎 编辑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比阿培南(L-62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抗菌作用试验研究 - 医学信息(中旬刊) - 201124 ( 5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黄芩清肺分散片中栀子苷的家犬药动学研究 - 中国中药杂志 - 200328 ( 5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颅脑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 200834 ( 5 )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