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属

木兰纲菊目菊科的一属
蒿属(拉丁学名Artemisia),为木兰纲菊目、菊科的一属。[4][2]截至2025年8月,GBIF显示蒿属共有2亚属7组763种,[1][3]物种2000(中国节点)显示中国共有194种。[7]蒿属物种主产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分布到亚洲南部热带地区及非洲北部、东部、南部及中美洲和大洋洲地区。[3]蒿属物种多生长在荒坡、旷野及路旁,少数种也分布到海边滩地。[4]
蒿属物种为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为亚灌木或小灌木,常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叶互生,常羽状分裂,稀掌状,叶缘或裂片边缘有裂齿或锯齿,稀全缘。头状花序小,多个头状花序常排成圆锥花序穗状花序总状花序;花小,两性或单性;边花或边缘花雌性,两侧对称,2~3齿裂;盘花管状、两性,通常可育、结实;花序托裸露或有托毛;瘦果小,有沟纹,无冠毛,具1枚种子。[4]蒿属物种在生长环境方面有特定偏好,其在全日照环境下生长最佳,但多数种类可耐受半阴条件。大部分种类喜干燥至中等湿度土壤,排水良好的土壤至关重要。或许因其多数种类具有浓烈气味,故能天然抵御常见虫害侵扰。蒿属物种可通过播种、分株或扦插等方法进行繁殖。[5]
蒿属物种中的青蒿奇蒿(即南刘寄奴)、茵陈蒿艾叶等为常用中药,并为中国药典收载种类,青蒿素类药物是疗效最迅速的抗疟药物。因此,对蒿属物种的研究和应用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6]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分离出了治疗疟疾青蒿素,该成果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8]少数蒿属物种可食用,分布草原及草甸地区的许多种类作牲畜饲料,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生长的若干灌木或半灌木种类,其根系粗大、深长,茎、枝萌蘖力强,耐干旱、盐碱,可作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或辅助性植物。[3]
截至2025年8月,蒿属物种共有15种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评估等级为无危(LC)的物种共有7种,数据缺乏(DD)有1种,近危(NT)有1种,易危(VU)、濒危(EN)、极危(CR)均有2种,其中极危分别为Artemisia kauaiensisArtemisia insipida[9]

命名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