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

被子植物的第三大科
豆科(学名:Fabaceae),是被子植物中仅次于菊科兰科的第三大科。其形态多样,适应性广,是被子植物演化最成功的类群之一。[4]根据多识植物百科数据,截至2024年豆科下分为6个亚科,813属,19325~19560种,包含大豆、绿豆、豌豆等重要经济作物[1]豆科植物全球广布,为温带、半干旱区–季节性干旱区、热带雨林和稀树草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区系组成成分,甚至在最极端的生境中也有分布。[5][2]
豆科为乔木、灌木、草本或藤本;常有能固氮的根瘤;叶常互生,稀对生,叶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或3小叶;花两性,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果为荚果,形态多样。[1]本科多数物种为虫媒植物,传粉媒介主要为蜜蜂,但也有少数靠其他昆虫如蚂蚁、蛾类甲虫传粉,另外还有些物种的花粉由鸟类或蝙蝠传送。[3]
从经济上讲,豆科植物的重要性仅次于禾本科植物[5]豆科植物贡献了全球 27% 的作物产量,包含了大量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很多物种在全球广泛栽培利用。[4]许多豆科植物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食,与人类的进化密切相关,在当今世界,豆科植物在制造木材、油和树脂清漆、油漆、染料、药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园林绿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此外,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是自然界固氮效率最高、固氮量最大的生物固氮系统,据统计,豆科植物每年可以固定17.2 × 107氮元素[4]温带热带地区,豆科植物作为饲料和绿肥也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4]
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类过度砍伐,部分豆科植物正在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的5868种豆科植物中,有1743种保护等级在易危(VU)及易危之上,其中已灭绝(EX)的有3种,野外灭绝(EW)的有2种,还有284种极度濒危(CR)。[6]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对22类豆科植物进行保护,其中绒毛皂荚小叶红豆的保护等级为一级,其余沙冬青紫荆叶羊蹄甲等20种豆科为二级保护野生植物。[7]

起源与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