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栓-抖音百科
血栓(thrombus)[2]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6]可对机体造成多种不利影响,如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血等。[4] 1793年,Hunter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凝块引起的静脉闭塞,他在血栓形成之上进行了许多静脉结扎,从而预防了致命的肺血栓栓塞。[7]血栓可分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血栓形成的条件包括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首先是血小板黏附于内膜损伤后暴露的胶原表面,被胶原激活后发生肿胀变形,随后释出血小板颗粒,再从颗粒中释放出ADP(腺苷二磷酸)等物质,使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断地在局部黏附,形成血小板小堆,随着内源及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后者与受损内膜处基质中的纤维连接蛋白结合,使黏附的血小板堆牢牢固定于受损的血管内膜表面,成为不可逆的血小板血栓,并作为血栓的起始点;其结局为软化溶解和吸收、机化和再通、钙化。[4] 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其中抗凝治疗是通过使用抗凝剂来降低血液的凝固性,防止血栓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大。[3]常用抗血栓药物有贝前列素钠片、舒洛地特软胶囊、西洛他唑等。[5]预防措施有饮食调理、适当运动、改变生活方式等。[6] 分类
血栓类型可分为以下四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