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章或者语言和文化的简称。语文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学习其他任何科学和学科的工具和基础科目。语文也是中国教育体系中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语文其本义为“语言文字”,包括书面语和口语。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学科。[5]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科目包括语言学、文字学、文学和文化学等科学和学科。语文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学习其它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包括听、说、读、写、译。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知识体系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6][7]
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以及大学教育阶段对于语文课程的设置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语文课程主要就是树立学生的三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习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主体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通过学习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8][9] 名称由来
20世纪2、30年代,魏冰心、程其保、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开始大量使用“语文”一词,当时已经出现“语文课程”的说法[10]。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巧尊二人提出“语文”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中止。[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