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性互动理论

20世纪初G.H.米德提出的理论
象征性互动理论英文称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是具有象征行为活动的社会动物,而且这种活动是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

基本概念

象征性互动理论侧重研究个体与他人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和他人互动的产物。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即前层面,指传播互动行为的研究;第二层面是互动传播效果的研究,即后层面。承前继后,两层面呈递进的逻辑关系,共同构建成为象征性社会互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者交换意义的活动。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而言是他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对接受者而言是他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因此,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
象征性互动理论在本质上提供了一个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如何与他人共同创造符号世界,这个世界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行为的理论框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