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其他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大豆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中,并使其在大豆中正常复制与稳定遗传,然后采用育种手段培育成带有其他生物基因的大豆品种,即为转基因大豆。[4]国际市场中转基因大豆主要有两种,即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和抗虫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较大的是抗草甘膦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5]巴西、美国、阿根廷是转基因大豆的主产区。[2] 转基因大豆是一年生草本,高40-105厘米。茎直立,或上部近缠绕状,密被褐色长硬毛。主茎节数7-22个,分枝3-5个,叶长形或圆形,黄色或白色;荚果肥大,长圆形,黄绿色,长4-7.5厘米,宽8-15毫米,密被褐黄色长毛;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卵圆形至长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5-8毫米,种皮光滑,淡绿、黄、褐和黑色等多样。[6][7][8][9][10] 转基因大豆中的粗脂肪、粗蛋白、总酚、酚酸、脂肪酸及黄酮含量均高于非转基因大豆,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转基因大豆出油量高,[11]美国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经常被应用于制作动物饲料。[12]转基因大豆种植过程中降低了除草杀虫成本,抗虫、抗草效果更好,提高了除草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减少产量损失的方法实现了增产的效果,给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3] 转基因大豆在种植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如可能会产生超级杂草、污染生态环境等问题。[4]但只要不在野生近缘种的分布区种植转基因作物,导致野生遗传资源损失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另外,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们认为外源基因及其制造的蛋白质可能对人体有害; 转基因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微量营养素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可能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等。[14]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国际市场上流通的转基因产品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15]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