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生活在晚白垩世亚洲的中型兽脚类恐龙
伶盗龙属(学名:Velociraptor)是蜥臀目驰龙科的一个属,[1]为已灭绝的中型兽脚类恐龙,生存于距今8300-7000万年前晚白垩纪坎潘阶的亚洲地区。[2][3]“Velociraptor”一词为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的组合,意为“行动快速的盗贼”。[2]该属共2个物种,分别是蒙古伶盗龙(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与奥氏伶盗龙(Velociraptor osmolskae)。[2][3] 伶盗龙属动物体长约2.07米,站立臀部高度约0.5米,重约15千克,体型接近火鸡大小,小于其他的大型驰龙科恐龙,例如恐爪龙与阿基里斯龙,但它们之间仍有许多相同的生理特征,吻部狭长,四肢修长,覆盖有羽毛,爪子锋利呈弯钩状,[2][3]可能通过跳到猎物身上,将镰爪刺入猎物体内,并进行撕咬的方式捕猎。[4]其化石最早于1923年在蒙古国荒漠中被发现。[2]1971年,学者发现了一组伶盗龙和原角龙(Protoceratops)保持缠斗姿势的化石,该化石被称为“战斗的恐龙”并被蒙古国视为国宝。[5][6] 电影《侏罗纪公园》系列将伶盗龙属动物描绘成一种擅长群体作战的肉食恐龙,影响了大众的认知。事实上,影片中的“伶盗龙”原型是另外一种驰龙类——恐爪龙(Deinonychus),伶盗龙属动物比恐爪龙体型更小,也没有充足证据表面其群体捕猎。[7][8][9][10] 历史
词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