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City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ongqing University)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由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A 类世界一流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重庆大学举办并实施对学院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督、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独立学院。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依托重庆大学雄厚的以土木建筑、电气机械类学科为代表的工科办学资源优势,以工科为主体,土建为特色,工、经、管、文、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是教育部“中国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37所参研高校之一和“重庆市首批转型发展联盟”6所高校成员之一。
2013年以来,连续六年蝉联全国独立学院报考热度排名第一;2015-2018年,连续四年荣膺新华网“年度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十强,连续四年名列腾讯网“年度品牌实力独立学院”总评榜前十名;连续五年蝉联重庆市独立学院排行榜第一名,荣膺“2018中国五星级独立学院”,跻身“中国一流独立学院”行列。截止2018年5月,总占地面积1977亩;在校生2.3万余人。
编辑摘要学校简介/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编辑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是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是由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 双一流”A 类世界一流大学、国家“ 211工程”和“ 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重庆大学举办并实施对学院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督、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独立学院。
学校目前有永川和巴南(在建中)两个校区,分别位于重庆市永川区著名风景区茶山竹海之麓和巴南区高职城,总占地面积1977余亩。永川主校区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离重庆大学老校区仅一个小时车程),坐落在重庆市永川区著名风景区茶山竹海山麓,校园依山傍水,花繁树茂,环境秀美,荣获重庆市园林式单位称号,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校舍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
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330余人。学校建有先进的教育教学和完备的实验实训设施,图书馆可提供380余万册纸质图书和3450GB海量电子图书供全校师生学习使用;教学楼所有教室配备了成套多媒体教学设施并可容纳20000余名学生同时学习;现建成囊括建筑类、电气技术类、数字技术类、机械电子类、经济类、人文艺术类等专业群和专业基础的实验室和工程实训中心120余个(目前已建成41个建筑类实验室,21个电气技术、数字技术、机械电子类实验室,20个艺术类实验室,17个经济类实验室,8个人文类实验室以及14个计算机房。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4亿元),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幽雅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学校依托重庆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成立了由重庆大学各学科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和教学委员会,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等进行全程指导、监督和评估。学校目前下设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9个二级学院,覆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等6个学科门类。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现有在校生2.3万余人。
发展历程/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编辑
2013年初,由于办学定位明确、特色明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优秀、学校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等原因,我校顺利通过相关审核,入选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小组。全国仅有 37 所高校进入战略研究小组。
2013年3月,在充分调动研究资源的前提下,我校提交了“设置试点方案”的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对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设置标准、评价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提出了观点、原则和实现路径。
2013年6月,教育部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通过筛选,仅吸收了全国 35 所院校加入,我校成为联盟理事单位。
2013年11月,中国教育报大篇幅报道了我校建筑学院的校企合作案例 , 充分地肯定了我校在“一体化”式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2014年4月,在重庆市试点高校转型发展方案专家评审会上我校的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建设方案得到专家一致赞同。2015~2017年,连续三年荣膺新华网“年度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十强,连续三年名列腾讯网“年度品牌实力独立学院”总评榜前十名;连续四年蝉联重庆市独立学院排行榜第一名,荣膺 2018 中国五星级独立学院,跻身中国一流独立学院行列。2017 年我校荣获“重庆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和“重庆市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奖”。目前我校正着手综合全校优势,建设卓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将深化校企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及加强国际交流,体现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办学宗旨。
办学定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编辑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从2006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学院依托 重庆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建校以来,传承重庆大学培养工程人才的经验,构建了以应用型工科为主体,土建、机电类专业为特色,并与经济管理类、人文艺术类互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培养“基础实、技能强、素质高”、受广大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继承并沿袭 重庆大学多年形成的浓厚文化积淀和良好校风学风,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推行教育创新,以“基础实、技能强、素质高”为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努力探索创新与就业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为学生走向成功创造优良的环境。学校本着“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培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毕业后颁发教育部电子注册、国家统一印制的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将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学院有关规定颁发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院系专业/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编辑
截止2018年5月,下设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9个二级学院,覆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等6个学科门类。
(信息来源)
校园环境/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编辑
截止2018年10月,学校有永川和巴南(在建中)两个校区,分别位于重庆市永川区著名风景区茶山竹海之麓和巴南区高职城,总占地面积1977余亩。永川主校区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离重庆大学老校区仅一个小时车程),坐落在重庆市永川区著名风景区茶山竹海山麓,校园依山傍水,花繁树茂,环境秀美,荣获重庆市园林式单位称号,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校舍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
学校荣誉/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编辑
1、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单位
2、北方国际大学联盟成员
3、重庆市园林式单位
4、品牌影响力独立院校
5、中国社会影响力独立学院
6、腾讯网十年最具领导力独立学院
7、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
(截止至2018年5月)
水平排行/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编辑
学术科研/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编辑
学科设置
自建校起,学校就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设置坚持依托重庆大学优势学科,以服务重庆和西南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重点针对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基本形成了以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和建筑管理学院为代表的城建板块、以电气信息学院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与信息化板块和以经、管、文、法、艺为代表的人文艺术类学科板块。
学院建设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管理学院
依托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科组建。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雄厚的师资和学术力量,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学院现有主要任课教师6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5人,讲师30人,大部分教师都具有硕士或以上学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筑管理学院拥有“工程管理综合实验室”、“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综合实验室”、“工程造价软件实验室(广联达)”、“建筑信息模型BIM实验室”(在建),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依托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组建。建筑城规、土木工程、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具有雄厚的师资和学术力量,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8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3人,大部分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基本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土木工程学院拥有大学化学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工程地质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建筑结构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建筑设备实验室、热工实验室、水分析化学实验室、水处理及水生物学实验室,拟建有建筑设备安装工艺实训室等。在众多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企业及相关单位建立有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雄厚基础。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院
依托重庆大学建筑学科组建。重庆大学建筑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雄厚的师资和学术力量,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建筑学院拥有包括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在内的著名学者、教授为该院荣誉教授,知名建筑设计专家为重要力量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筑学院设有三个教学研究室,建有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信息模型实验室、建筑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及专业图书资料室,成立了历史文化建筑设计、酒店设计、山地建筑设计等三个研究所,建立了学生美术写生和古建筑测绘基地,并依托建筑设计院和建筑施工企业等相关单位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条件。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依托重庆大学电气信息学科组建。重庆大学电气信息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平台,拥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 22个博士学位、3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学实验基地及研究所。科研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学院在共享重庆大学实验教学条件的同时,还建成了PLC、嵌入式、传感器、电子实训、创新、计算机网络、单片机、EDA、电机拖动、电气安装、机械基础、液压传动、DSP与信号处理、电力仿真等20余个实验室,并建立了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和1个研究所,设立了奖学金、奖教金,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依托重庆大学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组建。重庆大学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29个硕士点,并拥有多个学科研究所与教学研究实践基地,师资与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讲师25人,几乎全部教师均具有硕士或以上学历,部分兼职教师来自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实践经验,师资力量雄厚,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经济管理学院拥有较先进经济管理实验室,实验条件优越,实验教学环境良好,为该院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践平台。在该校实验实训中心和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该院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实验室有:传统会计实训室和经管专业实验室(其中包括: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分析与金融实验室、外贸业务模拟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客户关系管理实验室、ERP教学模拟实验室),拟建的实验室有:国际结算模拟实验室、报关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单证模拟实验室、纳税申报模拟实验室。与此同时该校还共享了共享重庆大学教学、科研、实践以及就业信息等重要资源,为该院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资料查询、就业等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得天独厚丰富的资源,为培养该院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依托重庆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组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学科拥有雄厚的教学及学术力量,拥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学科研力量实力雄厚,并具有丰富的教学、教育管理经验。人文学院拥有比较稳定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有教授、副教授18人,讲师29人,并常年聘有校外专家任教。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拥有专业画室、美术展览厅、实验楼美术制作工作室、编辑工作室及多媒体教室和电脑辅助设计实验室等;已建成安徽宏村、重庆涞滩、四川上里等写生、实习基地,实现全方位的、与人才需求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齐全的教学设施不仅丰富了教学和实践环节,更为学生扎实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拥有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常年聘任重庆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担任该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学院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全国青少年艺术风采展示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佳绩,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实验平台
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视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还建成了以重庆建工集团、重庆威斯特电梯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工程培训中心等为代表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六十余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截止2017年10月,学院建成囊括建筑类、电气技术类、数字技术类、机械电子类、经济类、人文艺术类等专业群和专业基础的实验室和工程实训中心120余个。41个建筑类实验室,21个电气技术、数字技术、机械电子类实验室,20个艺术类实验室,17个经济类实验室,8个人文类实验室以及14个计算机房。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4亿元。其中包括物理实验室、建筑CAD实验室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测量、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单片机、EDA、网络技术、会计等多个多功能实验室,同时有专业美术设计楼、美术作品陈列室间、模型制作室以及模拟法庭。
学术资源
截止2017年10月,图书馆可提供380余万册纸质图书和3450GB电子图书供全校师生学习使用;教学楼所有教室配备了成套多媒体教学设施并可容纳20000余名学生同时学习。
(信息来源 )
师资力量/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编辑
学校在依托素有“卓越工程师摇篮”之称的母体高校重庆大学的优秀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在主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引进上,特别强调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一大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活跃在课堂和实践教学的第一线。学校坚持“引进、培养、稳定、提高”并举的方针,开展教师工程实践,使“企业进学校,教师进企业,项目进课堂,课堂在厂房”,实现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重知识轻实践向知行合一的转变。一大批高素质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截止2017年10月,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330余人。其中有著名数学专家 叶仲泉教授,哲学社科专家 吴家华教授,外国语专家 徐铁城教授,电气通讯专家 刘宗行教授,土木工程专家 张来仪教授,房地产管理专家 傅鸿源教授,物理学专家 唐南教授等一大批来自 重庆大学的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专家,充分保证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学院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办学模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使莘莘学子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傅鸿源教授:现为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博士导师,工程项目管理博士导师,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硕士导师,重庆大学投资决策与项目管理研究所所长;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城镇建设系统管理 ,建筑技术经济分析,城市住宅与住宅产业化 。担任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经济及管理方向,2002年1月批准); 四川省、重庆市重点学科《建筑经济与管理》第一学术带头人(1995年批准,1999年重新认定); 建设部重点学科《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带头人(1999年批准); 重庆市 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 中国证监会发审委行业评审专家。
冉光和教授:现为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重庆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人力资源与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1997 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组委员,中国农业部软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政府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财务顾问专家,重庆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重庆市首批学术带头人,重庆金融学常务理事,重庆市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独立懂事,重庆市双桥区人民政府顾问。
李嘉明教授:现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常务副院长,财会类专家,硕士生导师,经济学硕士,管理学博士,中共党员。曾任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系副主任,重庆大学纪监审办公室副主任,重庆大学审计处副处长、处长,重庆大学科技企业集团总经理,重庆大学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总经理。三大上市企业独立董事。公开发表《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等29篇论文。[3]
唐南教授:重庆大学数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物理学专家。重庆市精品课程《大学物理》负责人。历任中国物理学会高工委委员、南县区《大学物理学》研讨会副主任等。长期从事大学物理教学和研究,被评为重庆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基础课教师之一。其主编的《大学物理学》教材1996、2003年版,均获重庆市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大学物理学教学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获。
叶仲泉教授:重庆大学数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数学专家。沙坪坝区人大代表,重庆市精品课程《高等数学》负责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获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重庆大学“十位最受学生欢迎的公共课教师”之一。中国教育数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重庆市高等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研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改课题一项,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研究工作勤奋,成绩突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其中有的被EI检索。
张来仪教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土木工程专家。重庆市优秀教师,曾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在重庆大学学生评教中被评为学校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主持多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绩突出,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校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其科研二项省部级成果经国家签定为国内首创和国内领先水平。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篇,主编教材7本、网络教材1套,主审教材1部。
祖业发教授: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机械专家,历任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基地副主任,重庆大学机械基础系副主任,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程制图课程负责人,中国工程图学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工程图学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及改革研究项目四项,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重庆大学优秀教师。主编出版教材六本,参编两本,其中主编的《现代机械制图》被教育部评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公开发表论文六篇。
刘宗行教授: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电气技术和通信技术专家,“重庆市名师”,历任全国高校电控信号系统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电子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电控信号系统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电工理论的教学、科研和高校管理工作,治学严谨,成效显著。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3]
徐铁城教授: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外国语言学专家,1982年1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1984年9月至1986年2月在四川外国语学院进修,1988年至198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作访问学者。1984年至1988年任重庆建筑大学基础部外语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0年任重庆建筑大学外语系副主任,1991年至1998年任重庆建筑大学外语系主任,重庆建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外语系分学位委员会委员。1993—1998年期间担任建设部属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现担任重庆市翻译学会副会长。现从事的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吴家华教授: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社科专家,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中共重庆党史学会副会长。公开发表论文25篇,主编或参编专著7部,教材1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两项,其他项目多项。
王新质教授:重庆大学数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数学专家,重庆大学高等数学第二负责人。曾担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长期担任研究生考前补习班教学工作。首届学生最喜爱的公共课十佳教师。深受学生喜爱。
蒋汉祥教授:重庆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金属冶金和技术经济专家,毕业于中南大学。主要从事有色冶金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技术经济管理研究,学术造诣深厚。曾任四川省有色金属学会理事,重冶、轻冶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市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冶炼专委会副主任、技术经济与管理专委会主任。 2004年起担任重庆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为重庆市及重庆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技术咨询。出版教材3部,发表金属冶金和技术经济研究论文70余篇,先后主持、主研科研项目30余项,有15项科技成果参加重庆市高新技术交流会。
柯昌辅教授:机械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重庆大学,多年担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主任工程师,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其主要参与研制的国防和民用重点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其它各级各类奖励数十项。在参加所在工厂“七五”~“十一五”重大技术改造和培养青年技术骨干中均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所著的《高精度双薄膜夹具的设计与计算》在核心期刊《现代制造工程》上发表后,被《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型文献收录。
刘国诚教授:数学专家,毕业于南京大学,长期在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任教,对大学本科数学教学有独到研究,教学深入浅出,注重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训练和解题思路训练,知识性、趣味性强,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同时担任工程硕士《应用数理统计》教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自考的考前辅导。主编《群表示论》、《李群李代数》及参编了《张量代数》、《高等数学》、《考研复习指南》等本科教学用书,发表了《SL(n)中不可约张量计称》等多篇学术论文。
童明俶教授:重庆大学教授电气技术专家,硕士生导师,毕业于重庆大学。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专委会成员,重庆市土木工程学会智能建筑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市建筑业学会建筑智能化工程专委会专家组成员。主攻电气技术专业系统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曾作为第一主研承担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发表学术和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业教材2部,其中《电气传动控制系统及其工程设计》获全国工科电子类优秀教材奖。现为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教授、教学督导。
张成忠教授:重庆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业设计专家,毕业于重庆大学,教育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高教美育研究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重庆市工业设计协会理事,曾任重庆市轻工系统工艺美术高级技术职称评委。长期从事工业设计理论和教学研究,主编“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工业设计工程基础II》等5部教材,在学术刊物发表《工业设计一第三种文化》、《理工院校工业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等多篇研究论文。曾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文化传统/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编辑
校徽
学校徽标:徽标整体呈圆形,象征着学校师生团结友爱、齐心协力的驶向进步与成功。蓄势向上的三角形, 表示着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师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追求科技的无限性。地球图形显示了学校走 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信心和决心。图形整体结构严谨对称,象征规范化,高标准的办学要求。深蓝色喻意深 远、宽广、希望,代表着冷静、睿智,是智慧的象征,象征学校“知而获智,智达高远”的超然气质。
校训
厚德 博学 求是 创新
校歌
奋进吧!重大城科
茶山旁竹海下,风景如画
矗立着森森学府济天下
研究学术,勤于实践
莘莘学子求学修德求索青春飞扬
沐浴着重大光荣的历史传统
我们重大城科
厚德 博学 理肃文昌
我们重大城科
求是 创新 弘毅自强
努力,努力
誓与学校共发展同荣光
永志勿忘,永志勿忘
奋进啊齐奋进,为巴渝腾飞播撒希望
奋进啊齐奋进,为中华复兴贡献力量
向着未来,向着朝阳,向着蓬勃的新世纪扬帆远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