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盲蛇(拉丁学名:Ramphotyphlops braminus[3]),别名地鳝、铁丝蛇、[5]盲蛇、铁线蛇,[2]是盲蛇科钩盲蛇属的无毒蛇。[3][5]其多栖居于山区枯木、落叶堆、石下、岩缝,或潜伏于园田土里、住宅区的砖缝泥土中、水沟旁边等潮湿阴暗处。[6]其分布于南亚、东南亚、琉球群岛、非洲、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等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浙江、福建、海南、广西、重庆等地。[2] 钩盲蛇一般体全长100毫米,雌性最大全长197毫米,是中国乃至全球体形最小的蛇。体呈圆柱形,被以大小相似的圆鳞。吻端扁圆,超出下颌甚多。口位于吻端腹面。鼻孔侧位,位于前后鼻鳞之间,其后鳞沟常接眼前鳞。眼为一小的黑色色素点,隐藏于眼鳞之下或眼鳞与眼上鳞结合部。尾极短,末端尖硬。黑褐色,背部较深,腹部浅,具金属光泽,吻端、肛部及尾尖带白色。[2]其由于体型细小,经常被误认为蚯蚓,唯一分别就是钩盲蛇的身体并没有分成明显的段节。[5] 钩盲蛇善于掘洞,[5]营穴居生活,[6]视觉退化,只能靠嗅觉搜索猎物。[2]其以白蚁、蚂蚁等昆虫的虫卵、幼虫、蛹及成虫为食。[6]其具有科研价值,为有益动物。[2]2018年,钩盲蛇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的保护等级为无危(LC)。[7]2023年,其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8]钩盲蛇是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 名称由来
钩盲蛇的运动方式与大多蛇一样“S”形前行且行动快捷,尾末色浅呈锥状,头部还可见隐匿于鳞下无视力但能感光的两个黑色的眼点,故名“钩盲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