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铭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铜器铭文指的是中国古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金文、钟鼎文。现存最早的铜器铭文产生于商代,西周春秋是铜器铭文的全盛期;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和其他原因,从战国中期开始,铜器铭文开始衰落,但一直延续到秦汉以后。[1]
殷商铜器铭文纪时语言和纪时方式受甲骨卜辞影响较大。商代铜器铭文较短,一般只有一至五六个字,商代晚期后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铭文。西周铜器铭文继承先周语言习惯,对殷商纪时表达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周人保留殷商纪月和纪日方式,革新纪年单位,改“祀”为“年”,加入月相这一新纪时模块。具体来说,西周铭文承袭殷商使用数字标示具体年份,该手法后演变成铭文纪年的绝对主体表达。并且西周开始出现长篇铭文,如大盂鼎铭有291字,小盂鼎铭有400字左右。现存最长的铜器铭文,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春秋时期铜器铭文纪时多沿袭西周,仅局部表达有所调整。战国时期纪时语言和纪时方式均发生较大变动。[1][2]
铜器铭文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书写文化。相比于其他文献,铭文能基本反映书写的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有着重要的价值。铜器铭文是研究殷周时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如记录册命的铭文,记录诉讼的铭文,记录土地交易和勘定田界的铭文等,是研究殷商时代奴隶制度、土地制度、宗族制度、分封制度、军事制度等重要问题的第一手史料。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武王克商、成王东征、昭王南征等,在周代铭文中也都有反映,因此郭沫若认为西周铭文“有书史之性质”(《周代彝铭进化观》)。[1][3]

简介

商代至春秋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训[gào],征伐功勋、赏赐策命和盟誓契约等。简单的仅以一二字标出奴隶主或其氏族的名称。商代铜器铭文较短,西周后常有长篇铭文。现存最长的铭文,见于西周晚期的毛公鼎,计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字。战国时期的铭文,大多是刻成的,内容以记载作器工名、器物所有者和使用地点为主。字体,商代近似甲骨文,西周前期风格雄健,中后期趋向规整。春秋战国时期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鸟篆等艺术字体,列国文字也不统一。秦代统一文字,结束了字体不统一的局面。青铜器铭文,是研究我国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当时汉字发展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