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县,山西省长治市下辖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1]东北同长治市郊区接壤,东、东南和长治县相连,西界临汾地区安泽县,南与高平市毗邻,西南一角与沁水县为界,北连屯留县[1][3],境域面积为1029平方千米[1][11]。截至2023年,总人口约29.8万,下辖9镇2乡2个服务中心[1],县人民政府驻丹朱镇[10][6]。 长子县属黄土高原区,地处太岳山脉向上党盆地的过渡地带。长期以来,由于受地壳运动,内外应力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具有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海拔高度相差明显的地貌特征。地平水浅,平均海拔929.8米, 县城海拔946米。[1]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冷暖空气势力交替影响,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季风强盛。[12]森林覆盖率16.74%。长子县历史悠久,因上古时期尧王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据长子称帝,为西燕国都。隋开皇年间复称长子县,此后,县名历代未改[13][14]。 长子县物产丰富,目前已探明矿产11种,煤炭储量37亿吨。当地以青尖椒、中草药种植为特色产业[1],2024年长子县地区生产总值2681949万元,同比增长1.1%。[7]此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古为晋豫通衢[qú]、秦晋通衢,县城距市区仅20公里,是全市“1+6”上党城镇群县区之一。省道228、326和长临高速穿境而过,太焦铁路、中南铁路在此交汇,中南铁路沿线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建在长子。[15]县城南部有羊头山,相传始祖炎帝在此尝百草,得嘉禾,教民农耕。西有发鸠山,是著名神话传说“精卫填海”的诞生地。西南部仙翁山,有迄今2.5亿年的木化石群落。并有战国墓、法兴寺、崇庆寺等名胜古迹,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13]。 截至2022年,长子县先后获得“千年古县”[1]“全国文明县城”[16]“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17]“国家园林城市”[18]“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19]等荣誉称号[20][21][22],并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和“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3][24]。 2023年,长子县成立乡镇体育工作站13个,各类体育协会24个,基层健身辅导站314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188人。全年共参加市级以上活动比赛8次,获得各类奖项8个。[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