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鳞蛇
闪鳞蛇(Xenopeltis unicolor)外形及色斑与海南闪鳞蛇很相似,头和眼较小,鳞片富于光泽,在阳光照射下,可以闪耀出电蓝,宝石绿、血红、紫红及铜色光泽,闪鳞蛇的名称源于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编辑摘要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学名: 闪鳞蛇 | 别名: 日光蛇 | |
拉丁学名: Xenopeltis unicolor | 二名法: XenopeltisuniolorReinward1827 |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爬行纲 | |
亚纲: 双孔亚纲 、鳞龙次亚纲 | 目: 有鳞目 有资料划归蛇目 | |
亚目: 蛇亚目 | 科: 闪鳞蛇科 | |
属: 闪鳞蛇属 | 种: 闪鳞蛇 | |
分布区域: 缅甸、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华南地区(广东及云南)、泰国、寮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西部、槟榔屿 | 体征: 闪鳞蛇全长1米左右,尾短,尾长仅为体全长的1/12左右。腹鳞较窄。最下一行背鳞灰白色;腹面灰白色,尾 | |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
外形特征/闪鳞蛇 编辑
闪鳞蛇全长1米左右,尾短,尾长仅为体全长的1/12左右。腹鳞较窄。最下一行背鳞灰白色;腹面灰白色,尾后段尾下鳞蓝褐色。头背蓝褐色,头腹浅蓝灰色或浅褐色。头较小而略扁,吻端圆纯,其宽度不到相邻背鳞的3倍,这是闪鳞蛇的原始特征。性驯善,不主动咬人,如受激惹可迅速颤动其尾部。栖息于林下、花园或田野泥土松软地方,穴居土内或隐身枯枝落叶、朽木、石块之下。
生活环境/闪鳞蛇 编辑
栖息于海拔400-1000m的地区,营穴居生活,树林下田野泥土松软的地方枯枝落叶,朽木,石块下是它居住之所。缅甸、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华南地区(广东及云南)、泰国、寮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西部、槟榔屿、新加坡、砂拉越及印尼、菲律宾国内的多个地区。
生活习性/闪鳞蛇 编辑
捕食与食物:夜间外出活动觅食,以蛇、蛙、蜥蜴、小型啮齿类、鸟及鸟卵为食。性驯善,不主动咬人,如受激惹可迅速颤动其尾部。卵生,产卵6-17枚。
识别特征/闪鳞蛇 编辑
头和眼较小,鳞片富于光泽,在阳光照射下,可以闪耀出电蓝,宝石绿、血红、紫红及铜色光泽,闪鳞蛇的名称源于此。尾短,尾长仅为体全长的1/12左右。腹鳞较窄。其宽度不到相邻背鳞的3倍,这 是闪鳞蛇的原始特征。
物种信息/闪鳞蛇 编辑
全长雄性865mm,雌性610mm。尾长约占全长的0.075。背面蓝褐色,有金属光泽,两侧最下3行背鳞间有1~2条断续白纵纹,躯干圆柱形,尾短,仅占全长的1/13或1/14。头背有前后2对顶鳞,其间夹有1枚顶间鳞;无颊鳞;眶前鳞与眶后鳞各1;颞鳞1+2;上唇鳞7,3-2-2式;下唇鳞6-7,前3枚切前颔片。上颔齿每侧22-24枚。背鳞平滑,通身15行;腹鳞152-164;肛鳞二分;尾下鳞16-19对。
保护级别/闪鳞蛇 编辑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注意事项/闪鳞蛇 编辑
闪鳞蛇并不是常见的宠物,比较珍贵的品种。饲育者必须为闪鳞蛇提供充份的温度及松软的泥土,方便它们活於地洞中,另外闪鳞蛇亦只能独立饲养,而不宜与其它动物一起共同饲育。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闪鳞蛇(Xenopeltis unicolor) - 蛇志 - 200416 ( 3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区系分析 - 动物学杂志 - 200843 ( 6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湖南省永州都庞岭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 - 四川动物 - 199918 ( 3 )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