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派

明代王守仁创立的学派
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是由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守仁创立的儒家学派。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阳明学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重要学派,其学说也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该学派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主旨,代表人物除王守仁外,还有有钱德洪、王艮、王[]邹守益等。[1]
阳明学派的诞生既是出于救治当世学术流弊的需要,也与创始人王守仁的个人经历有关。明代中期,朱子之学流于虚伪,士大夫之属讲的是仁义道德、忠信孝悌,而求的是声色利禄、富贵权势,社会亟需一种新的思想唤醒“良知”。而王守仁由于“格竹”的失败经历让其怀疑起程朱理学的正确性,逐渐转向陆九渊心学,并最终在贵州龙场悟道。自龙场悟道之后,王守仁足迹所至之处,无时不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从而逐渐形成了阳明学派。后王守仁回到浙江家中专意讲学,身边不仅聚集了一群旧时弟子,而且还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问学,阳明学派达到鼎盛。王守仁去世之后,阳明学派分化为浙中王学、江右王学、泰州王学等七个学派,王门后学遍及整个南中国[2]但由于王门后学未能承接王守仁思想之全体,偏隅一方,主要学派均渐流于空谈心性,走向禅宗化,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为后人所诟病,渐而走向衰落。如清代理学家陆陇其曾言:“风俗之坏,实始姚江。”[2][3][4]
阳明学派的主要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等,详细阐发了王学思想。[5]阳明学派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程朱理学僵化所带来的思想束缚,开创了明朝思想文化发展新局面,引领了重行的文化风尚,继而引发了实学之风。[6][7]此外,阳明学传播到日本,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学派,对明治维新运动具有积极作用。[1]阳明学传至朝鲜后对朝鲜甲申政变和农民运动的掀起,对饰新政治、维新变革起到了开路先导作用。[8][9]20世纪初期,英美两国编译刊出英文版《王阳明哲学》《传习录》,“阳明学”思想开始首次完整进入西方世界。[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界对阳明之学日趋重视,研讨会、纪念活动等不断开展。[11]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阳明学派给予极高评价:“自姚江指点‘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12]

诞生背景

救治当世学术流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