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

现今国际通用数字
阿拉伯数字(Arabicnu merals),也叫印度-阿拉伯数字(Arabicnu merals),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由0,1,2,3,4,5,6,7,8,9十个计数符号组成。阿拉伯数字最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发明于印度,传到阿拉伯后又由阿拉伯传至欧洲,欧洲人以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的发明,因此就称其为“阿拉伯数字”,这样错误的称呼一直延续到了今天。[2][3][4]
古代印度在进行城市的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则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因此数学的计算就产生了。到公元前3世纪,印度就已经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不过在不同的地区写法是不一样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不过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在公元4世纪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5]
印度数字先是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距离印度较近的国家,之后,才慢慢往世界各地传递。到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崛起。阿拉伯帝国在向四周扩张的同时,也没有停止学习汲取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学习之后就开始翻译这些国家的科学著作。公元771年,印度有一位旅行家毛卡经过长途跋涉,把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国王曼苏尔。曼苏尔让翻译家将它译为阿拉伯文,书的译名为《信德欣德》。正是这部作品中用到了很多的印度数字,印度数字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采纳。在这之后,阿拉伯人渐渐开始放弃他们原来作为计算符号的28个字母,广泛地采用印度数字,在后来的实践应用中对印度数放字加以修改完善,从而让这些数字书写起来更方便。[5]
印度数字被阿拉伯人掌握之后,马上把它介绍给了欧洲人。中世纪的欧洲人在计数的时候用的还是冗长的罗马数字,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所以,简单而明了的印度数字一传到欧洲,就马上受到欧洲人的强烈欢迎。1202年,意大利出版《计算之书》来系统介绍这种数字及其应用,标志着阿拉伯数字在欧洲已经得到正式认可。[6]到了14世纪的时候,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于是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与应用更加快速广泛。印度数字也逐渐为全欧洲人所采用。[5]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3~14世纪。由于中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中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20世纪初,随着中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才逐渐开始使用。[7]
阿拉伯在今天的使用规则中,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计量单位前的数字和统计表中的数值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引文标注中的版次、卷号、期号、页码等需要用阿拉伯数字;多位数的阿拉伯数字不能拆开转行;多位整数和小数的分节,恰好4位的整数不分节;表示年份、部队代号、仪器型号等非计量数字不分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