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是中国西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行政区,古称“羊同”,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北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临那曲市、东南依日喀则市,西南和西部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为界;总面积33.717万平方千米。[2][3]截至2022年10月,阿里地区辖7个县,地区行政公署驻噶尔县狮泉河镇。截至2022年末,阿里地区常住人口12.3万人。[2][5][9]居住着藏、汉、蒙、回、维等34个民族。[10] 阿里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500米,有“千山之宗、万水之源”之称。[11]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平行排列;主要属高原高寒、干旱半干旱气候,是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的发源地。[12][9][3][13]阿里地区历史悠久,部落联盟时期,为象雄部落活动地区,汉史籍称“羊同”。公元10世纪期间,吐蕃政权灭亡象雄,后吐蕃政权崩溃,吐蕃王室后裔逃到阿里建立起古格王朝。后古格衰落,阿里与卫藏一起统一于元朝的治下,归中央政府统一管辖。1630年古格王朝覆灭,普兰、札布让、日土等均归拉达克王国。1683年,清朝政府击败的西藏的拉达克王国,将此地纳入版图。解放前,阿里地区为上层僧侣和贵族政权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阿里地区归属几经变革;于1960年,成立阿里专区;1970年,改称阿里地区。[14][3][15][16] 阿里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在西藏自治区地级市中排名第7,属于第三梯队。[17]阿里地区形成了以高原特色农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工业、边贸物流业、藏医药产业、高新数字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八大产业体系。[18]2022年,阿里地区生产总值(GDP)80.5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4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8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优化为13.3:28.3:58.4。[5]
阿里地区历史悠久,是西藏早期象雄文明的发祥地。[19]这里曾是苯教的发源地,也是后弘期佛教再度传人藏地的通道之一(上路弘法)。境内的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及其山下的玛旁雍错湖是苯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和锡克教的神山圣湖。[20]阿里地区是西藏自治区面向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国家安全屏障西部战略要地、中国矿产资源储备基地、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和高原特色牧业生产基地,也是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截至2023年6月,阿里地区有AAAA级景区1处,为神山圣湖景区;有AAA级景区6处。其中,玛旁雍措圣湖、古格王国遗址、札达土林、班公湖为不可复制的世界级旅游资源。[21][2] 名称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