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第二定律

关于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大定律之一
开普勒第二定律(Kepler's second law)也称面积律,其内容是: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1][6][2]
17世纪初期,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s Kepler)根据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大量精确的天文观测数据和设备开始研究火星轨道问题。[7]后于1602年,他经过计算火星轨道数值,运用几何方法得出了开普勒第二定律。1609年,开普勒(Johanns Ke-pler)的手稿出版,提出了开普勒定律,其中包含开普勒第一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4]
开普勒第二定律揭示了行星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和轨道运动之间的规律。[8]该定律在推导历法和天体运动领域应用广泛。

定义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律,其内容是: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6][2]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角动量守恒。用公式表示为
,由此定律可以推知,行星离太阳较近时,运行速度较大,离太阳较远时,运行速度较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