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国-快懂百科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4] 渤海国源于靺鞨族的粟末靺鞨部,隋朝时期处于高句丽的统治之下,后转投隋朝。唐朝建立后向唐进贡并受唐朝的统一管理。天顺圣皇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在营州之乱后大祚荣作为粟末靺鞨的首领建立震国。后来在唐朝的 承认下定国号为渤海国。[3]大祚[zuò]荣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所以渤海国从政治、官职、文化各个方面都效仿唐朝建立,[5]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大祚荣逝世,其子大武艺继位,并于次年私改年号为仁安,大武艺通过对东北诸夷、黑水靺鞨的征战,扩大了渤海国的疆域。[6]大兴元年(公元737年)大武艺去世,其子大钦茂继位,大钦茂在位期间大力发展渤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巩固了渤海国的对内统治和对外强大地位。[7]随着经济、军事等制度的一系列完善,国力逐渐增强。[5]大钦茂去世后,渤海国陷入动荡阶段,国主更替频繁,直到建兴元年(819年),渤海国第十代君主大仁秀继位,运用儒家思想治国,裁定官制,确立行政区划,使得渤海国进入中兴阶段。[8]建兴十三年(公元830年),大仁秀逝世,其孙大彝震继位,通过改革军事增强了渤海国的军事力量,以文治国,注重选拔生徒赴唐学习。[9]其后经过大虔晃、大玄锡两代王,渤海国的文化日臻成熟,被高度评价为“海东盛国”。[10]渤海国统治后期,统治者安于现状、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加剧、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渤海国国力日渐衰弱,最终,曾在东北地区享有盛誉的渤海国,经历了15代国王和229年的历史后,于天显元年(926年)被契丹灭亡。[5] 渤海国在政治上渤海国借鉴、效仿唐王朝,[11]建立以王权为核心的专制体制,[12]通过三省、六部、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的行政机构有效地统治了全国,加强了对各部以及百姓的控制。[13]经济上以农业经济为主体;[14]文化上学习并传播盛唐文化,同时吸收高句丽和日本等多种类型的文化。[15] 国号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