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dá](Tatar或Tartar),被译作“塔坦、达达、达怛[dá]、达靼、阻卜、塔塔儿、大檀”等。广义的鞑靼是国家名称,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狭义的鞑靼是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部族。[6][7][8] 鞑靼最早记载见于开元二十年(732年)《阙特 勤碑》,称三十姓鞑靼(Otuz-tatar);另有九姓鞑靼(toquz-Tatar)。[9]唐时,鞑靼住地周围遍布多个部族,包括室韦人、突厥人、回鹘人、铁勒、党项、吐谷浑等。[10][2][3]8世纪中期,鞑靼为突厥统治下的部落。突厥衰亡后,鞑靼一部分归附回鹘、黠[xiá]戛斯;另一部分逐渐向蒙古高原中部、南部渗透。回鹘灭亡后,鞑靼进入大漠南北,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体居民。辽政权建立后,鞑靼成为辽廷属部。由于岁贡沉重, 鞑靼多次反叛。鞑靼与金一直处于敌对状态,时常侵扰金朝的边界。[11][5]嘉泰二年(1202年)秋,铁木真彻底征服了鞑靼部。之后又经过多次分裂。达延汗在位时,削平各势力的反抗与叛乱,统一了鞑靼各部。[11][5][12]隆庆五年(1571年),鞑靼受封明朝,恢复贡奉关系。鞑靼东迁后,在1558年~1592年土蛮汗时代曾一度强盛。金帐汗国的鞑靼人与突厥人、保加尔人等一起改称“塔塔尔”。15世纪中叶,金帐汗国瓦解后,鞑靼分化成三部分。一部分鞑靼与俄国上层联姻,另两部分则建立了喀山汗国和克里米亚汗国。近代鞑靼人主要分布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部分居民散居在克里米亚、西伯利亚等地,少数分布在蒙古国。中国的塔塔尔族,一部分散居在牧区,一部分集中在新疆的塔城、乌鲁木齐和伊犁。[13][11][5][14] 鞑靼在西迁过程中,吸收其他部族人为自己部落成员,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辽金时期,鞑靼部成为蒙古高原最强的部族,大约有7万户。鞑靼早先从事渔猎业,之后发展成为草原游牧部落或半 游牧半狩猎部落;还向契丹学习驻屯军、农耕技术。到了近代,鞑靼人主要从事农业,也有经商。鞑靼部落经常发生征战,唐时,献祖带领他的族人逃往鞑靼部寻求庇护;在10世纪至12世纪初,鞑靼各部与宋朝的关系表现消极,主要归属在辽朝的统治之下,需每年进贡方物与朝见,因此不断掀起反抗辽朝的斗争;鞑靼经常侵扰西夏;鞑靼与明朝在河套地区引发多次冲突战斗,之后鞑靼从漠北举部南迁,占据河套一带作为侵扰内地的主要基地。[15][16][17][18]鞑靼本无字书,使用突厥语,后经过民族融合使用蒙古文、蒙古口语。鞑靼信奉萨满教,与众多的原始宗教信仰相同,崇拜自然。鞑靼人吸收了契丹人的服饰文化,穿着以皮毛、裘皮制成的服装。[19][20][21] 族称起源
中国北方游牧各部族之间长期处于战争与融合、分裂与统一的交替状态。当新兴强盛的部族建立新的政权,取代以往统治部落的地位时,这一新兴部族的名称也就逐渐演变为被统辖各部族的泛指名称。随着北方民族各部族之间势力和地位的交替,鞑靼名称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变化,其指代范围和意义也有了狭义—广义—狭义的变化过程。广义的鞑靼是国家名称,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狭义的鞑靼是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部族。[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