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半岛

亚洲大陆南端的半岛
马来半岛(Malay Peninsula),史称“黄金半岛”(Golden Chersonese/Golden Peninsula),[1][2]中南半岛(IndoChina Peninsula)向南延伸的部分,为亚洲大陆的最南端。半岛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南端,西北接安达曼海(Andaman Sea),南隔马六甲海峡(Malacca Strait)与苏门答腊岛(Sumatra)相隔,东临南中国海与泰国湾(Gulf of Thailand),整体呈南北长、东西窄,面积约181300平方千米,分属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4个国家。[1][2]
马来半岛在地质上属于中生代印支期的造山带,后来在新生代受到印度洋板块的挤压作用形成现今的地质格局。[7][8][9]半岛地形以山地、沿海平原为主,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为一系列纵向山脉,向东西两侧降低,沿海主要为冲积平原[1][10][11]海岸多岛屿、岛群及海峡;[1][3][4]区域内以热带气候为主,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与热带雨林气候,[1][2]全年高温,无四季之分,西海岸西南季风影响显著,东海岸受东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分为旱、雨两季。[1][2][12]半岛西部河流大多流程较短,东部河流较长,[2]主要有彭亨河(Pahang River)、吉兰丹河(Kelantan River)和霹雳河(Perak River)等,[1][13][10]主要湖泊有宋卡湖(Lake Songkhla)、百乐湖(Tasik Bera)和肯逸湖(Tasik Kenyir)等。[14][15][16]半岛所在的巽他地区(Sunda)[a]是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分布有广阔的热带雨林和丰富的植物群,[17][18][19]是全球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槟榔(Areca catechu L.)和稀有物种红树Mangrove)种植面积最广地区之一。[20][21][22]半岛的野生动物较多,[23][24]其中绿海龟Chelonia mydas)、马来鳄False Gharial)和马来貘Malay Tapir)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5][26]
约4万年前,马来半岛已出现人类活动[27][28]约公元前25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南岛语民族开始在马来半岛出现。[29][30]同一时期从中国迁徙来一批人口,成为原始马来人[31][29]公元初年开始,半岛陆续出现一些割据的小国,[29][31]但是先后被外部的扶南(Funan)、室利佛逝梵文Sri Vijaya)、素可泰王国(Sukhothai Kingdom)等控制。[32][29][33]公元前后,马来半岛与印度波斯和中国的海上贸易航线已开通,[34][35]克拉地峡Isthmus of Kra)、马六甲海峡及沿岸港口相继兴起。[1][36][37]14世纪末,马来人拜里迷苏剌(Parameswara)建立马六甲苏丹国(Sultanah Malacca),到15世纪初统一了马来半岛大部分地区。[5][29][38]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建立了欧洲在东南亚的第一个殖民地[39][40]随后,荷兰英国等相继抢占马六甲,控制了马六甲海峡的国际贸易并使半岛沦为殖民地,[39][40][41]奠定了马来半岛的政治格局发展。[42][43]同时,西方殖民者推广香料、橡胶等农作物的种植及加工生产,[44][45][46]大量开采锡、金、铜等矿产。[47][48]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南太平洋战争后,占据半岛。[49][50]二战”结束后,马来半岛人民经过一系列斗争,各国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6][4][5][3]半岛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玲珑谷地考古遗址(Archaeological Heritage of the Lenggong Valley)和历史名城马六甲城(Melaka)、乔治城(George Town)等历史人文景观[51][52]以及浮罗交怡地质公园(LANGKAWI UNESCO Global Geopark)等自然景观。[1][53]
受季风气候和不同年份季风强弱、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等因素影响,马来半岛常年受到强风暴雨、洪灾、旱灾和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12]其中,马来西亚于2014年、2021年遭受重大洪灾,2022年发生严重的山体滑坡事件,致使大量人口受灾,多人遇难,经济损失严重。[54][55][56]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