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考题之一
高考作文(College Admission Essay),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高考)语文卷最后一题或几题(包括小作文),一般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且需要思想健康向上,不得透露考生真实校名、人名。[1]一般满分为60分。
当代考试作文测试命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考试中的诗赋题型,主要从《四书》《五经》中取一个句子或段落作为文章的题目,相当于当代作文测试中的命题作文。[2][3]
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作文在历年高考语文科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考作文命题大体经历了政治色彩鲜明、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实际和考查思维能力等几个阶段。[4][2]高考最初的10年间,每一年都明确要求写某一种文体。直至1988年的作文题《习惯》,要求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首次放开文体的严格限制。[4]20世纪末,高考作文题型出现改变,题型从 “全命题作文”转向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的“开放性作文”。2004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鼓励自由、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减少写作束缚,推动高考作文题型深层次变革。这个时期的高考作文基本为话题或材料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释放考生语言创造力。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语文 “学科核心素养”,延续四十年来题型改革理念。[3][a]

历史沿革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