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

唐代边塞诗人
1
4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7]郡望渤海[tiáo]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8]),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3]唐朝著名边塞诗人。[9][10]
高适出生于渤海蓨县,家世显赫,但到高适出生时家境逐渐衰败,20岁时前往长安。后游历到梁宋等地,定居宋州[4][5]高适28岁时第一次赴塞,是幽州节度使张守[guī]镇御的东北边防地段(现辽宁朝阳),无人赏识,未有机会建功立业。[4]塞外回来,参加科考,落第。后受到张九龄之弟张九皋赏识,推举为封丘尉。[4]安史之乱期间,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高适为官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数次诋毁,不久他被贬为太子少詹事[11]。高适还陆续担任了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后,他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4][2][1]
高适长于古风乐府,论诗推崇建安风骨。其诗题材广泛,尤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风格雄浑,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9][4][12]高适三次出塞,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把边塞诗的创作推向高峰,成为盛唐边塞诗的领军人物。[13][10]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