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科鲇属的一种鱼
[nián]学名Silurus asotus),是鲇形目鲇科鲇属鱼类,[2][8]又称塘虱鱼、土鲇、鲇拐。[3]鲇曾被中国列为天然水体的三大淡水鱼类之一,是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重要的淡水优质鱼类。[9]广泛分布于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地[3][6],主要栖息在水流较缓的江河中下游和水库、湖泊、沼泽的中下底层,[10][7]属温水性鱼类,最适生长温度23~28℃。[10]
鲇常见个体为0.5~1.0千克[5]一般体长25~40厘米。[4]在清水中背部灰绿,深水中为油黄色。口阔,下颌突出,有须2对,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在春夏繁殖,水温16~22℃开始产卵,有一年多次产卵的习性,个体怀卵量在1.5万~8.2万粒。卵黏性,绿色。[3]
鲇肉质鲜美,[3]蛋白质含量高,是一种经济鱼类。[8][9]截止2019年,鲇虽然存在被过度捕捞的情况,但是分布广泛,数量稳定。[1]

命名

对于鲇形目鱼类,中国祖先取名时根据鱼的特点,即"鲇"者“黏”也,表示一种体表黏液丰富的鱼类。鲇通常也被写作“[nián]”。在过去的分类系统中,鲇形目鱼类曾被称为丝颌类。美国人和英国人叫"catfish—es",意为"猫鱼类",因为它像猫一样,在口的周围有丝状须。最后,为避免混乱,生物学家提出了用拉丁文为生物起名。鲇鱼的拉丁学名Silurus asofus[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