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独

薯蓣科薯蓣属植物
黄独(学名Dioscorea bulbifera L.)为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拼音:shǔ yù)属(Dioscorea)缠绕草质藤本,别名零余子薯蓣、山慈姑黄药[1][2]。在世界分布于日本朝鲜印度缅甸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黄独从海拔几十米至2000米的高山地区都能生长,多生于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边缘[2][3]。黄独既喜阴湿,又需阳光充足的环境,稍耐荫蔽,不耐寒,适宜生长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2][4][5]
黄独块茎卵圆形或梨形,通常单生。茎左旋,浅绿色稍带红紫色。叶腋内有紫棕色,球形或卵圆形珠芽。单叶互生,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叶腋;雄花单生,密集;花被片披针形,新鲜时紫色。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成熟时草黄色;种子深褐色,扁卵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2]
黄独块根富含淀粉、皂甙等营养成分,经过加工处理后可食用,也可用于酿酒、制糖和生产酒精[6][7]。并且黄独为缠绕草本,叶大心形,适宜作园林、庭院垂直绿化栽培观赏[8]。此外,据《中药大辞典》记载,黄独叶腋间的块茎、珠芽可入药,具有散结消[wěi]、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咳平喘等功效[9]

历史记载

黄独药材命名为黄药子,在中国历代传统医书上均有记载。首次记载于中国晋代医书《刘涓子鬼遗方》中,后来宋代医书《开宝本草》将其称为黄药根,清代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将黄独称为慈姑、金线吊虾蟆。中国明代医学著作《本草原始》对黄药子特征记载详实,书中写明“黄药子皮紫黑色,多须,每须处有白眼,肉色黄”,附图均与现代黄独形态一致。此外,《植物名实图考》在山慈姑条目下写明“江西湖南皆有之,非花叶不相见者。蔓生绿茎,叶如蛾眉豆叶而圆大,深纹多皱。根大如拳,黑褐色,四周有白须长寸余,蓬茸如猬",所属特征也与黄独一致。现代许多医书,如《中国药典》《广东中药材标准》《贵州省中药材标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标准》等,均以黄药子为药材名,黄独为植物名,药用部位为干燥块茎收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