鼷鹿
鼷鹿(学名:Tragulus kanchil),别名小鼷鹿,共38个亚种。体形略比野兔大,体重1.3~2.0kg,体长420~630mm,肩高约200mm,是仅次于蹄兔目成员最小的有蹄类动物,也是鼷鹿科种体型最小的一种。面部尖长,无角,雄性有发达的獠牙,四肢细长,前肢较短。雄兽和雌兽的头上都没有角,第一枚门齿呈铲状,第二、第三枚门齿和犬齿都呈条状,铲状的门齿之间还有空隙。雄兽的犬齿较为发达,露在外面形成獠牙,是它决斗时的主要武器。鼷鹿习惯于夜间生活,主要在黄昏活动。以植物的花果及其他落地野果为食。每年主要在6~7月交配,其他月份也可繁殖。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等岛屿。该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编辑摘要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学名: 鼷鹿 | 别名: 鼠鹿,小鹿,小鼷鹿,马来亚鼷鹿,改范(傣语) | |
外文名: LesserMouseDeer,Javan Chevrotain Kanchil | 二名法: Tragulus javanicus |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哺乳纲Mammalia | |
亚纲: 真兽亚纲 | 目: 偶蹄目Artiodactyla | |
亚目: 反刍亚目 | 科: 鼷鹿科Tragulidae | |
属: 鼷鹿属Tragulus | 种: 小鼷鹿T.javanicus | |
命名者及年代: Osbeck,1765 | 分布区域: 中国云南、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缅甸 |
IUCN评级: DD(2008),数据缺乏 | 习性: 夜行动物 |
形态特征/鼷鹿 编辑
现生鼷鹿的祖先是(古)鼷鹿,出现于晚始新世。(古)鼷鹿也很可能是反刍类动物的祖先,其主要的一些特点与现生鼷鹿类似,体形大小如兔,头上没有角,四肢细长,脊背弯曲,但有一条较长的尾巴,脚也比较长,而且掌骨和跖骨都是分离的,所有的牙齿都存在,但3个上门齿较小,显然正在趋向消失。
现生鼷鹿是有蹄类动物中最小的一种,小鼷鹿体形很小,大致同家兔差不多,背部、体侧、腿侧等处的毛色为棕褐色,脊部略深,上面还有浅色斑纹,喉颐有白色纵行条纹,胸部、腹部为白色。
前臼齿高冠具锐利切迹,吻尖而窄,鼻孔似裂缝,无颜面腺和足腺,脚长而细,每足具4趾。反刍,胃分3室,第3室退化。[1]
栖息环境/鼷鹿 编辑
鼷鹿是真正的林栖动物,中国云南亚种生活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西南部的勐腊、尚勇、勐远等地的丛林深草中。活动于低海拔地区的热带山地丘陵茂密的森林灌丛和草丛。热带森林的中的次生林、灌丛、草坡,特别在河谷灌丛和深草丛等生境,有时也进入农田地带。
生活习性/鼷鹿 编辑
分布范围/鼷鹿 编辑
中南半岛,包括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缅甸,并至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及其附近岛屿。中国仅有一个亚种分布且仅是本种分布区的边缘,只见于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
繁殖方式/鼷鹿 编辑
自然繁殖
每年主要在6~7月交配,其他月份也可繁殖。妊娠期120~155天。每胎产1~2仔。数量极少。
产崽后就发情,可以一边哺乳一边怀孕,孕期四个月,因而一年几乎能生育三次。但因其天敌较多,现存数量稀少。
人工繁殖
2014年4月,在西班牙的佩恩顿动物园内一只人工繁殖的鼷鹿出生。
亚种分化/鼷鹿 编辑
小鼷鹿共分化为38个亚种,包括鼷鹿泰北亚种、鼷鹿爪哇亚种、鼷鹿马来亚亚种、鼷鹿泰北亚种等。
鼷鹿亚种分化
编号 | 英文名称 | 中文名称 |
---|---|---|
1 | Tragulus kanchil | / |
2 | Tragulus kanchil abruptus | / |
3 | Tragulus kanchil affinis | / |
4 | Tragulus kanchil anambensis | / |
5 | Tragulus kanchil angustiae | / |
6 | Tragulus kanchil brevipes | / |
7 | Tragulus kanchil carimatae | / |
8 | Tragulus kanchil everetti | / |
9 | Tragulus kanchil fulvicollis | / |
10 | Tragulus kanchil fulviventer | / |
11 | Tragulus kanchil fuscatus | / |
12 | Tragulus kanchil hosei | / |
13 | Tragulus kanchil insularis | / |
14 | Tragulus kanchil kanchil | / |
15 | Tragulus kanchil klossi | / |
16 | Tragulus kanchil lampensis | / |
17 | Tragulus kanchil lancavensis | / |
18 | Tragulus kanchil longipes | / |
19 | Tragulus kanchil luteicollis | / |
20 | Tragulus kanchil masae | / |
21 | Tragulus kanchil mergatus | / |
22 | Tragulus kanchil natunae | / |
23 | Tragulus kanchil pallidus | / |
24 | Tragulus kanchil pelandoc | / |
25 | Tragulus kanchil penangensis | / |
26 | Tragulus kanchil pidonis | / |
27 | Tragulus kanchil pierrei | / |
28 | Tragulus kanchil pinius | / |
29 | Tragulus kanchil pumilus | / |
30 | Tragulus kanchil ravulus | / |
31 | Tragulus kanchil ravus | / |
32 | Tragulus kanchil rubeus | / |
33 | Tragulus kanchil russeus | / |
34 | Tragulus kanchil russulus | / |
35 | Tragulus kanchil siantanicus | / |
36 | Tragulus kanchil subrufus | / |
37 | Tragulus kanchil virgicollis | / |
38 | Tragulus williamsoni | 鼷鹿云南亚种 |
种群现状/鼷鹿 编辑
中国情况
在中国的分布由于是其分布区的边缘,故面积非常狭小,约100平方千米,仅在西双版纳勐腊县尚勇、勐远、勐腊等少数几个地方有见,中国小鼷鹿的野外数量极少,云南西双版纳保护区管理局第一次调查估算种群数量为1194只到1668只之间,第二次调查减少到983只至1297只之间。这种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生活的稀有鹿种因为森林砍伐等环境破坏原因,而濒临灭绝。由于栖息地每年3—5月为最干旱的季节,往往造成溪沟干涸,草木枯萎,食物缺乏。小鼷鹿也被迫在白天外出觅食,因而极易被人发现而遭到捕杀。另外小鼷鹿的栖息地也是人畜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牲畜践踏和人为建设对小鼷鹿的隐蔽除破坏严重。由于许多适宜的栖息地被开垦种植橡胶,或因为修建水电站被淹没,小鼷鹿的栖息地被分割,使作为食物和隐蔽物的草丛常常被践踏和破坏,也威胁了它的生存。此外它也受到狩猎的威胁,非法猎杀小鼷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使小鼷鹿的生存和繁衍面临危机。
国外情况
2014年4月,在西班牙的佩恩顿动物园内第43只鼷鹿出生。欧洲原只有一共42只小鼷鹿。新出生的鼷鹿还没有仓鼠体型大,体重只有100克。即便是成年鼷鹿,个头也很少有超过兔子的,体重最大只有1公斤。爪哇鼷鹿异常聪敏,在原产地的神话故事里,这种动物代表着智慧。动物园方说:“小鼷鹿在自己的兽栏里面,状况很好,然而还无法吸奶,无法自己进食。”保护级别/鼷鹿 编辑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
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稀有China RL—EN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 | 一级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 濒危物种(Least Concern) |
濒危等级 | 濒危 |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 附录I(unknown) |
致危因素 | 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 |
经济价值/鼷鹿 编辑
观赏价值
鼷鹿小巧玲珑,逗人喜爱,是一种很受欢迎的观赏动物。
科研价值
鼷鹿是介于骆驼科与鹿科之间一个珍稀物种,是地球上最小的偶蹄动物,其外形就如马鹿的袖珍版,体形只有兔子般大小,由于其保持了鹿科动物的很多原始特性,因而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
鼷鹿还是现有的反刍类有蹄动物中最古老、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保护工程/鼷鹿 编辑
数量调查研究与监测
据悉,在这次工程的实施中,相关部门共投入了88余万元资金进行建设。其中从2004年至2005年花了一年时间,在出现过鼷鹿踪迹的40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调查,最终获得了中国仅存鼷鹿种群在983至1297头之间(近似值)的珍贵数据,这为今后的实施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鼷鹿生境恢复与改造
收容救护中心内不仅建有较大的食物园,还配有专职医务人员;而在整个鼷鹿活动频繁区域内,项目组一共为鼷鹿人工种植了冬叶、芭蕉等10个科13个种的3111株鼷鹿喜食的植物。
鼷鹿迁徙走廊建设
2006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距离勐腊县城14公里的南腊河中上游名为大沙坝的地方修建一座大型水库。
2006年大沙坝蓄水后,水位淹没到了674米的海拔线,也就意味着栖息在这一区域的鼷鹿最佳生存环境中将出现一条100米宽的河道,将淹没部分鼷鹿的栖息地。而鼷鹿最喜欢活动的区域正好处于700米至900米海拔之间。鼷鹿如果涉水过河后,身体将会出现发僵的状况,需要30分钟才能恢复,这对鼷鹿的生存有着较大的危险。水库淹没出现的河面使得鼷鹿的栖息范围开始出现了分割成9个区域,并互相形成了岛屿,造成鼷鹿要在保护区内进行大范围活动时,必须涉水过河。
为保护鼷鹿这个勐腊县特有的国宝,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勐腊县相关部门在位于回岗桥附近一个被水面淹没的鼷鹿通道上,专门建设了一座高5.5米、宽6米、长达29米的水泥桥,该桥足可供两辆汽车并排行驶。并在上面铺上泥土和种上仿生态的植物,成了鼷鹿过河的专属“VIP”通道,将水库建成对鼷鹿种群的影响降到最低。
鼷鹿半野化繁殖试验场
鼷鹿是“国宝”级动物,鼷鹿保护区繁殖研究试验场、救护收容所,还包括建成人工繁殖实验场内医务室、研究室和交配室,保证了种群的繁衍和栖息。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珍贵濒危动物鼷鹿 - 科学大观园 - 2009 ( 9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滇南勐腊地区威氏小鼷鹿种群生境利用 - 动物学研究 - 201031 ( 3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从12S rRNA基因序列探讨麝类动物(Moschus)在新反刍下目中的系统学地位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533 ( 3 )
- 参考资料
- [1]^引用日期:2016-10-21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