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

鼻-鼻窦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
鼻息肉(nasal polyp),又名鼻痔、鼻中息肉,[2]是鼻-鼻窦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息肉为临床特征,[5]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阻塞咽鼓管咽口可出现耳鸣耳闷和听力下降等。[4]
鼻息肉首见于《黄帝内经》,最早将其列为病名是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扼要的论述。治疗主要用导引法,没有治疗方药的记载。至唐代,开始记载了治疗鼻息肉的方药。[3]该病有五种类型,分别为水肿型、纤维增生型、淋巴血管瘤型、腺体增生型、间质异型核细胞型。[7]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可能存在的原因有纤毛形态结构和功能障碍、微环境变化的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等。[6]发病率占总人数的1%~4%,发病多在中年以上,男性多于女性。[5]
鼻息肉根据临床表现诊断较易。后鼻孔息肉有时通过前鼻孔不易看到,检查时须先将鼻黏膜收缩,并行后鼻镜检查。鼻内镜检查及鼻窦X线片、CT扫描,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6]治疗主张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黏液稀化剂、鼻用减充血剂等,手术方法主要有圈套法和电动切吸法。[5]预防措施有积极治疗各种原发鼻病、保持空气新鲜、忌刺激性食品等。[2]该病术后易再复发,单纯鼻息肉的术后复发率通常为15%~20%,而有变态反应素质的鼻息肉患者术后复发率可上升至40%~70%。[5]

分型

鼻息肉根据显微镜下的形态可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水肿型、纤维增生型、淋巴血管瘤型、腺体增生型、间质异型核细胞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