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是中国农历中第12个月的别称,另有除月、末冬、腊冬、嘉平等30多种称呼。[1]
根据《礼记》《周礼》等典籍记载,“蜡月”之称最早由蜡祭而来,周朝时期,有蜡祭和腊祭之分, 腊祭祖先,蜡祭百神;腊为统治阶级所祭,蜡为劳动人民所祭。到了秦朝,改“蜡”为“腊”,两者合而为一。由于腊祭的时间是农历的十二月份,所以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也被称为腊月,直至现在。[2]进入腊月后,各家都开始准备过春节的东西的习惯,和古时进入腊月,各家准备蜡祭有着很深的联系。[2] 腊月里有众多风俗节日,是华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月,[1]如腊八节会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灶,供上灶糖,除夕吃年夜饭、贴对联等等。[5][3][6]在中国以外,越南、新加坡等国也使用农历,腊月在其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7][8][9] 名称来历
“蜡月”之称最早由蜡祭而来。据《礼记·郊特牲》《周礼·地官·党正》等书记载,蜡祭是西周时期农民的年终祭祀,是一年中关于农事最大的祭典和节日。最初分为蜡祭和腊祭,腊祭祖先,蜡祭百神;腊为统治阶级所祭,蜡为劳动人民所祭。到了秦朝,改“蜡”为“腊”,两者合而为一。由于腊祭的时间是农历的十二月份,所以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也被称为腊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