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AccreditationTestforTranslatorsandInterpreters—CATTI),是由中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外文局进行实施和管理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该考试已纳入中国国务院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统一的、面向全社会的翻译专业资格认证,旨在评价和认定参试人员口译或笔译双语互译的能力和水平[4][2]。考试语种开设英语、日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韩国语、葡萄牙语9个语种[4]
2003年,人事部颁布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和《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同年7月,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2004年5月下旬,英语二、三级翻译资格试点考试规模继续扩大[2]。2005年英语同声传译考试推出;全年报考人数首次超过1万人。2008年,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7个语种的二、三级口译和笔译考试已成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共涵盖29种58个科目[2]。2016年,全年报考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4]。2019年开始,翻译资格考试在国际范围内取得新的进展,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成为首个设立海外考点的机构[4]。 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2003年,人事部颁布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和《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同年7月,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2003年12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首次进行了二级、三级英语口译和笔译的试点考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