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津贴是对因工致残而退出工作岗位的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工资收入损失的合理补偿。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也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1][2]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五级、六级伤残的,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1]七至十级伤残的工伤职工没有伤残津贴这项待遇。[3] 2019年8月,山东上调工伤职工伤残津贴标准。[4]2022年,安徽省调整伤残津贴待遇的标准。[5]2024年2月28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政府会向领取社会保障金的合资格人士发放额外半个月 伤残津贴。[6] 定义
伤残津贴是对因工致残而退出工作岗位的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工资收入损失的合理补偿。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也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1][2]伤残津贴主要依靠工伤保险基金进行缴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