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和月球等自然光源的照射下﹐由于大气分子﹑气溶胶和云雾降水粒子的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等作用而引起的一系列光学现象。这些光象包括曙暮光﹑朝晚霞﹑虹﹑晕﹑华﹑宝光环﹑海市蜃楼和星光闪烁等。它们往往是某种大气状态的反映﹐或是坏天气来临的征兆﹐因此研究大气光象对于了解大气状态和天气预报有一定的作用。 现象
曙暮光
太阳位于地平以下时﹐阳光仍可照射到大气的高层﹐由于高层大气分子对日光的散射(见大气散射)而使地面有一定的照度。在日出前称为曙光﹐日落后称为暮光﹐曙光和暮光统称为曙暮光﹐亦称晨昏蒙影。日落后﹐随着太阳在地平以下角度的增大﹐能受到太阳照射的大气层越来越高﹐而大气分子数随高度按指数规律递减﹐所以天空散射光的强度越来越弱﹐使地面照度越来越小。反之﹐在日出前﹐天空散射光的强度逐渐增强﹐地面照度也逐渐加大。由于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的时间标准不同﹐有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和天文曙暮光之分。当大气散射光使地面照度减弱到不用人工照明就难以在户外正常活动时(如难以辨认印刷品的特大号字体﹐交通运行发生困难等)﹐就是民用曙光的开始或暮光的终了。晴天时﹐这相当 于太阳降到地平以下 为6~8处。航海人员用沿岸目标物在海上确定方向﹐可以在光亮程度比民用曙暮光更弱的情况下进行﹐但当 约12时不用信号灯已不能辨别方向﹐这就是航海曙光的开始或暮光的终了。当 约18时﹐这种散射光已极其微弱﹐天空相当黑暗﹐可以看到所有肉眼能看到的恒星﹐即六等量以下的恒星﹐这就是天文曙光的开始或暮光的终了。曙暮光的持续时间在赤道最短﹐随纬度增高而逐渐增加。 曙暮光现象与高层大气光学性质密切相关﹐通过对曙暮光亮度﹑偏振度和 色彩的观测﹐可推断大气的密度和气溶胶的分布﹐这是一种间接探测高层大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