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流

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流域产流是径流形成的第一环节。同传统的概念相比,产流不只是一个产水的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时空变化的动态概念。包括产流面积在不同时刻的空间发展及产流强度随降雨过程的时程变化。同时,产流又不只是一个水量的概念,而是一个包括产水、产沙和溶质输移的多相流的形成过程。此外,产流主要发生在流域坡面上,对不同大小的流域而言,坡面面积所占的比重不同,坡面上各种影响产流的因素、包括植被、土壤、坡度土地利用状况及坡面面积和位置等在不同大小的流域表现不同。

简介

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液态降水形成降雨径流,固态降水则形成冰雪融水径流。由降水到达地面时起,到水流流经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降水的形式不同,径流的形成过程也各异。我国的河流以降雨径流为主,冰雪融水径流只是在西部高山及高纬地区河流的局部地段发生的的。根据形成过程及径流途径不同,河川径流又可由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及径流径流流(表层流)三种径流组成。
径流
径流是大气降水形成的,并通过流域内不同路径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流。习惯上也表示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即径流量。按降水形态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按形成及流经路径分为生成于地面、沿地面流动的地面径流;在土壤中形成并沿土壤表层相对不透水层界面流动的表层流,也称壤中流;形成地下水后从水头高处向水头低处流动的地下水流。广义上,径流还包括固体径流和化学径流。径流是引起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水情变化的直接因素。其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降水到水流汇集于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包括降雨、截留、下渗、填洼、流域蒸散发、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等。融雪径流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热量,使雪转化为液体。在融雪期间发生降雨,就会形成雨雪混合径流。影响径流的因素有降水、气温、地形、地质、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