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动力学领域中,目前有较强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疗法有两个,心理化基础疗法和移情焦点治疗,它们都进行了疗法的手册化工作和随机对照试验。 基础理论
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模式主要有三大取向,分别是心理动力学取向 ,认知-行为取向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的代表人物有Kernberg,Akhtar,Gunderson,M Balint,Searles,Kohut,Fonagy等;认知-行为取向的代表人物有Linehan,LS Benjamin,A Ryle,Jeff Young,Klerman/Weissman,A Beck & A Freeman等;而支持性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是Arnold Winston,Larry Rockland,R Wallerstein,Henry Pinsker等。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比较充足的疗效研究证据集中于心理动力学取向和认知-行为取向的治疗方法。虽然目前很多精神科医师遵循习惯使用药物治疗人格障碍,但是这种操作实际上 是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的,Soloff等提出,药物治疗可以控制患者的焦虑、冲动、精神病性等症状,但是目前尚无药物治疗可以改善人格整体功能的证据。(Soloff,2005)另外,边缘人格障碍对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差和脱落率高是精神科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个持续六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对人格障碍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广泛存在,40%的患者使用三种以上的精神科主要用药,20%使用四种以上主要用药,而10%的患者甚至使用到五种以上的精神科药物,研究者认为,精神科医生为了防止患者脱落而不合理用药,并且由于害怕复发劝说患者长期服药是主要原因。这个问题Bateman认为在于医生陷入了反移情中,通过开药把拯救患者的反移情付诸行动。这个问题也许也可以通过动力学治疗帮助患者解决不安全感,提高服药依从性,而且解决医生自身的反移情。(Bateman,2004;Zanarini,2004)同时,已经有荟萃分析的结果支持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的疗效。Perry等回顾了15项对人格障碍的疗 效研究,发现根据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11,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1.29. (Perry,1999)Leichsenring等对14项心理动力学和11项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这些研究设计质量较高,使用了标准的诊断工具,有可靠信效度疗效测量工具,他们发现动力学治疗的总体效应量(overall effect size)是 1.46, 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08,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1.79.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总体效应量(overall effect size)是 1.00, 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20,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0.87。但是这两种 疗法的效度无法直接比较,因为样本、患者来源以及研究方法的不一致性。而且,在所有研究中,只有两项动力学研究和三项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是随机对照试验,也影响了做出结论。但是,Leichsenring等人认为,根据目前(2003年)的结果来看,可以确定动力学疗法和认知行为治疗对人格障碍治疗的有效性(Leichsenring, Leibing 2003)。故心理治疗的方法对人格障碍的治疗效果已经是比较确定的。总结这些心理治疗的方法及其循证医学证据,对于临床预防疾病造成伤残结果有实践的意义。对于边缘人格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种类繁多,本 文限于篇幅,仅仅总结心理动力学流派中有较多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