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牛头体长普遍为170~220厘米,[7][8]雌雄体型差距不甚显著,雄性羚牛体重一般为250~330千克,雌性一般为180~300千克。[8]其最大可达500千克以上。[9]体形庞大粗重,肩高大于臀高,尾短,约10~15厘米。吻鼻部大而裸露,前额向上隆起,毛短而蓬松。喉具较长的毛。头部具螺旋扭曲状的角,角基间距仅2-3厘米,角长20-50厘米。[9][10]壮年个体毛色多为深棕黄色,背、腰、臀杂有暗灰棕色毛。有少数个体的肩部前的毛色为黄棕色,背、腰和臀部的毛色掺杂有青灰色。[9]传统的分类学观点认为扭角羚属中只有一个物种,即羚牛(Budorcas taxicolor),而最新的研究表明羚牛包含两个物种,分别为喜马拉雅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中国羚牛(Budorcas tibetana)。[15] 羚牛食性很杂,以各种树枝、幼芽,树皮,竹叶,青草,籽实等为食。[9][12]羚牛以群居为主,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每群约20~30头,多至50头。它们的活动范围往往随着季节和采食处的变化而变化。[7][16]羚牛数量稀少,我国仅存数千头,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定为易危(VU)。同时,羚牛还是不丹的国兽。[9][17][18] 分类及命名
羚牛属于牛科(Bovidae)羊亚科(Caprinae)扭角羚属(Budorcas)。1850年,英国博物学家霍奇森(Hodgson)命名了羚牛的指名亚种(Budorcas Taxicolor Taxicolor)。其后 Milne-Edwards (1874), Thomas (1911)分别确定了四川亚种(B. T. Tibetana)和秦岭亚种(B. T. Bedforidi)。1913年,另一名英国博物学家林德克(Lydekker )在研究羚牛分类时则把指名亚种、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列为三个不同的物种,而不丹羚牛则为指名亚种的亚种:B. T. Whitei。1951年Ellerman等经过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认为羚牛应为1属1种4亚种,即指名亚种、不丹亚种、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以后各国学者大都支持这种分类。[19]但是在2022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最新成果揭示,地球上现有的羚牛属应划分为2个独立物种:喜马拉雅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其含有指名和不丹2个亚种)与中国羚牛(Budorcas tibetana,其含有秦岭和四川2个亚种),二者的地理分界线为中国嘉陵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