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木耳

适宜热区栽培的食用菌品种
毛木耳学名Auricularia polytricha (Mont.) Sacc. )[3],又名粗木耳、黄背木耳[1]、白背木耳[2],隶属于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5][4],是世界上主要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之一。毛木耳主产国有中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在中国毛木耳生产遍布全国[6],如云南海南河北四川、台湾等地均有分布[3][7]
毛木耳生长过程分为2个阶段,形状为耳片状,耳片的中间由胶体状物组成,晒干后成为较硬的块状。初生长期像一个小杯子,长大后渐渐变为耳片状、叶片状或是不规则状。新鲜耳片大小10~15厘米,耳片正面光滑,根部有皱纹,红褐色,微显紫色。干燥后耳片收缩呈现软骨质,耳片的上表面变为紫灰色或黑色,下表面则变为青褐色,出现黄色或灰色绒毛[8][9][10]。一年四季均有生长,生于杨树Populus L.)、柳树(Salix babylonica L.)、桑树Morus alba L.)、拷树(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等阔叶树的树干上或腐木上,群生或丛生[11][2]
毛木耳质地脆滑,清新爽口,素有“树上海蜇皮”之美称[12]。其营养成分与药用作用与黑木耳相似,常食可以益气强身、滋阴润肺、活血、补血、止痛等。同时毛木耳粗纤维含量较高,这些纤维素对人体内许多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子实体中含有丰富的多糖,且栽培中抗杂菌能力很强,易于栽培,是著名食药用菌[13][2][11]

分类地位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