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棕壤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下的淋溶土壤
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剖面中有棕色红棕色的B层,即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

简介

黄棕壤是北亚热带湿润的常绿与落叶阔 叶林下的淋溶土壤,广泛分布于中国黄河以南和长江两侧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约北纬27~33°的东西窄长地带,北自秦岭淮河、南至巴山和长江;西 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中下游地带,包括苏、皖长江两侧及浙北低山、丘陵、阶地、赣 北、鄂北海拔1100~1800m的中山上部及川、滇、黔、桂等省的中山垂直地带。
该区的年均气温15~16℃,≥10℃的积温为4500~5300℃,年降水为1200~ 1500mm。具有明显的季风特点,冬季寒冷少雨,短期低温可持续在—5℃左右;夏 季炎热,潮湿,≥35℃的高温可持续数周。春季持续小雨较多,这为土壤风化和 作物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是中国一年两熟的小麦、玉米、棉花与水稻的著名 产区。
由于它的气候方面具有自温带亚热带的过渡性和土壤特征的混杂性,所以它 作为一个独立的土壤类型来确认是较晚的,50年代中期原苏联土壤学家и·п· 格拉西莫夫在中国南京进行土壤考察时,认为它是处于褐土与黄壤(红壤)之间 过渡地带,具有褐土粘化与黄壤(红壤)铁锰化合物含量较高的特征,而命名为黄褐土。1957年马溶之等根据对安徽黄山的土壤研究,提出了 黄棕壤的概念。此后经过很多土壤学家的研究,并于1988年全国土壤普查 修订的分类系统中确定黄棕壤与黄褐土为淋溶土纲,湿暖淋溶土亚纲的两个土类。一般黄棕壤的淋溶程度较大,分布于该土壤类型的东部和较湿润的地区,黄褐 土则与之相对立而存在。1995年中科院南京土 壤所制定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二者同居淋溶土纲,黄棕壤为湿润淋溶土亚纲,黄褐土为半干润淋溶土亚纲。它的主要部分相似于美国土壤分类中的湿润淋溶土(Udalf)和淡色始成土(Ochrept)。同样,其主要部分相似于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中的艳色淋溶土(Luvis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