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马蟋,又名突灶螽、灶蟋、灶蟀、灶姬、灶姬娘娘(旧社会的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皆有灵,而它是灶灵显化,灶鸡是对灶姬的误读)、灶鸭、灶马蟋蟀,属直翅目蟋蟀科。[1] 灶马蟋体长12-15毫米,触角丝状,体黄褐色,头部褐色,两单眼间有黄色横纹。其体形硕长,大于蟋蟀,眼稍突出。它前胸略膨拱,前翅短,长约7毫米,仅能覆盖体部的1/3,腹部大部裸露。前翅前方有弧状翅脉。[2]原产于世界各地(除南、北极)均有分布,野生于中低海拔山区,一年四季都是它生长繁殖的季节,灶马蟋寿命很长,可饲养达一年之久。[3] 灶马蟋是穴居群栖性昆虫。常于傍晚开始外出活动,有趋光性,夜间会跳到灯光附近。四季鸣叫,鸣声“唧唧唧”连续不断。灶马蟋的繁殖方式是蜕皮后 3-5 天,雌、雄成虫。雌性选大雄性交配。交配前触角触碰,之后雌性爬上雄性后背,生殖器对接。精托排出后,雄性觅食,雌性咬食精托。[3]灶马蟀因跳跃动作像芭蕾,被誉为“昆虫界的舞蹈家”。[4] 灶马蟋为渐变态昆虫,雌雄异形,无翅,后足很长,为跳跃足,尾须长。雄虫发音器斜长方形,后角圆;雌虫产卵器侧扁,较短。因喜欢生活在锅灶、厨房等暖和的地方而得名,因鸣声“唧唧唧唧”,宛如雏鸡的叫声或像刚出壳雏鸭的叫声,又名“灶鸡”和“灶鸭”,江南一带还叫它们“灶马鸡”。 物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