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拉丁名:Ipomoea nil (L.) Roth)又名牵牛花、喇叭花、筋角拉子、大牵牛花、勤娘子等,为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属的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2][3][4]原产热带美洲,现已广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除西北和东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2][4][5][1]牵牛生于海拔0~1600米的山坡灌丛、干燥河谷路边、园边宅旁、山地路边,喜温暖通风及阳光充足的环境,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土壤中生长良好。[2][4][6][7] 牵牛的茎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片呈宽卵形或近圆形,常3裂,基部圆,心形,中裂片呈长圆形或卵圆形,侧裂片比较短,呈三角形,叶面被微硬的柔毛;叶柄被毛。花腋生,单一或通常2朵着生于花序梗顶(花序梗长短不一,长1.5-18.5厘米,通常短于叶柄,有时较长);苞片呈线形或叶状,被开展的微硬毛;小苞片线形;萼片近等长,披针状线形,长2-2.5厘米;花冠呈漏斗状,长5-8(-10)厘米,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雄蕊及花柱内藏。果实为蒴果,近球形,直径0.8-1.3厘米,3瓣裂。种子呈卵状三棱形,长约6毫米,黑褐色或米黄色,被褐色短绒毛。[2][4] 牵牛为夏季常见的蔓性草花,花朵迎朝阳而放,常用作花架和绿篱等,也可盆栽整形修剪作盆景;牵牛也是城市住宅垂直绿化最普遍的装饰材料。[7][8]牵牛的种子为中药材牵牛子的来源,其药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利水,泻下,消积等功效,主治水肿,腹水,脚气等。[9][10]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