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鲷[diāo](拉丁学名:Pagrus major),别名正鲷、红加吉、加吉鱼、铜盆鱼、大头鱼、赤鲫、赤板、红鲷、红带鲷和红鳍等,是鲷科真鲷属鱼类。[1][6]一般体长为15-30厘米,一般体重0.3-1千克。体呈长椭圆形,头大,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狭,圆凸。口中等大。体被弱栉鳞。[6][5][3]真鲷体为淡红色或棕色,稍带有绿色光泽,腹部为银色。在侧线附近背部散布着不规则的宝石蓝色小斑点,幼鱼斑点更明显。[2][3]腹鳍边缘呈黑色,尾鳍末端有一窄的黑色边。[3]真鲷存在雌雄同体现象,会变性。寿命较长,可达30余龄[5][3] 真鲷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在亚洲许多海域,如中国东海岸、中国台湾、日本全域、韩国以及越南等也有分布,其中在中国沿海以黄海、渤海数量较多,并继续向南延伸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海域。[2][4]在大洋洲西岸也有分布。[6]真鲷属于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水清而盐度较高的岩礁、沙砾及贝藻丛生的水域,一般活动于水深30—40米处。[2][3][4] 真鲷是经济鱼类之一,肉肥而鲜美,无腥味,营养价值高,并且捕获方式多样 。[6][2][3]真鲷红色的鱼肉被认为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常能在一些纪念或庆祝活动中见到它们的身影,这赋予了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并且它还可以作为模式生物来评判海洋污染情况。[2][10] 分类研究
关于真鲷的分类存在一些争议,其分类所在的属或 种均有可能发生改变。鲷科的系统发生,特别是鲷鱼的分类学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荷兰动物学家特明克(Temminck)和德国动物学家施莱格尔(Schlegel)于1843年首次将真鲷命名为“Chrysophrys major”,属于金鲷属,两人同年将其改为“Pagrosomus major”,最终定为“Pagrus major”,这也是目前使用最广的拉丁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