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

衡量国家国情和资源的重要指标
综合国力一般被认为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实力,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和军事等的全面发展水平,它是实际存在的综合力量,在实质上包含有生存力、发展力和国际影响力,且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非线性的动态大系统。[4][5]
古代时期的研究侧重于从一个方面探讨国力,如认为国力强大主要靠发展农业的重农国力学派、认为军力强大国力才会强大的重军国力学派等。[2][6]近代时期的研究者将“综合”因素作为国力评判的标准,如国势学派的斯勒兹从“基本力”“结合”“行动”三方面来进行国情国力的考察、政治算术学派的威廉·配第以较系统的数量分析手段对国情国力进行比较研究、重商财政学派的亚当·斯密将财政信贷实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相对的耐久能力的尺度、地缘政治学派的拉采尔认为一个国家的特征会受其领土的性质及其区位的影响等;到了现当代,综合国力研究中研究体系全面化、研究方式数字化、指标设立结构化表现明显,如主张综合运用国家的各种力量来实现国家政治目标的“大战略”理论、R·S·克莱因提出的用以测度和评估一国国力的“国力方程”、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等。[2][6]
综合国力研究是一门跨越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经济学、现代军事学决策学、管理学、高新技术学科以及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交叉学科或综合性学科。[2]综合国力是决定国家对外行为方式的基本因素,对国际关系与国际地位有重大影响。[7]

中文词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黄硕风研究员被认为是中国学术界提出综合国力概念的第一人。他首次使用综合国力概念是在1985年中国科学院举办的“美苏争霸战略问题”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美苏综合国力对比展望》一文中。[3]而综合国力这一表述被认为是直接引自日本。日本企划厅综合计划局的《日本的综合国力》书名里直接使用了“综合国力”这四个汉字,日语原文中的汉字组合与中文的“综合国力”四字只差一个字或半个字,它的构词、语义与汉语几乎相同。[3]中国将综合国力英文翻译为“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目前,这一英译已经被英语世界所接受,但仅仅专指中国人所说的“综合国力”,而不是一个国际学术界普遍流行(通用)的概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