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囊

肾小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肾小囊是肾单位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可分而不可离。血液通过肾动脉进入肾脏,再经过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在有效滤过压的推动下,血液中除了蛋白和血细胞等大分子物质以外,其它全部成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这一过程在生理学上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囊向外移行形成肾小管

简介

肾小囊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上皮囊。包绕在肾小球外。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
肾小囊
肾小囊(renal capsule) 又称Bowman囊。其外层为壁层(parietal layer),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细胞界限清晰并有基底膜,细胞呈多角形,有一条中央纤毛(central cilli—um)和少数微绒毛,在肾小体的尿极处,扁平上皮与近球小管上皮细胞相连续。囊的内层为脏层(visceral layeI),系上皮在血管极处返折而成,并紧包在毛细血管袢的外面。脏、壁二层之间为肾小囊腔。脏层由一种形态特殊的细胞,即足细胞组成,其外形与乌贼相似,胞核圆,位于中央,胞浆内有发达的高尔基体,胞体较大呈星形,突向管腔,它有反复分支的突起,也突向囊腔。先是从足细胞体伸出几个较大的初级突起(primary process),其大小不一,方向各异。继而初级突起又分出许多指状的次级突起(sceondary process),有的还分出3级突起,其形状大小更不规则。各级突起又发出许多薄而短的突起依附于基膜,并通过基膜而贴在毛细血管壁上,这种突起称为足突(foot processes)。次级突起和终末突起可互相交错,形成栅栏状的指状交叉,均覆盖在毛细血管壁上,并通过基膜的外稀层加以固定。突起之间有长300~500nm、宽25~60nm的空隙,称为裂孔(slit pote),裂孔的总面积相当于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面积的2%~3%。孔上有一层厚约4~6nm的隔膜,称为裂孔膜(slit membrance),裂孔膜上有小孔。裂孔膜由中间层和横桥组成,中间层位于中间,横桥(直径约7nm,长约14nm)排列在两边,相邻两个横桥之间有长14nm、宽4nm的小孔。横桥内侧附着于中间层,外侧附着在足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