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三角洲工程[1][2][3]是一项旨在防止洪水灾害的重大水利工程,位于荷兰西南部莱茵河、马斯河、斯凯尔德河三河交汇入海处。整个工程包括12个大项目,1954年开始设计,1956年动工,1986年宣布竣工并正式启用,共耗资120亿荷盾。 历史背景
1953年,荷兰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特大洪水,堤坝被毁,海水倒灌,致使约20万公顷土地被淹,死亡1800人,经济损失重大。这次灾难促使荷兰政府启动了三角洲工程,以确保该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荷兰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海运和贸易中心。特别是鹿特丹港,以其庞大的货运能力和全球影响力而闻名。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鹿特丹港的出入航道并不稳定,这曾一度阻碍了港口的发展。为了克服这一问题,荷兰在19世纪末建造了人工航道,显著提升了鹿特丹港的地位。此后,鹿特丹港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被誉为“欧洲门户”。 工程技术
荷兰三角洲工程不仅涉及复杂的工程技术,还面临着巨大的施工挑战。这项工程被比喻为“登月行动”,体现了其技术难度之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荷兰充分利用了最新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特别是在东斯凯尔德海湾,为了保护当地的海洋生物多样性,采用了非完全封闭式大坝的设计,共修建了65个高度为30至40米、重18000吨的坝墩,安装了62个巨型活动钢板闸门,这种设计允许潮汐和水流自由流动,同时也能有效抵御风暴潮。此外,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些海湾的入口被大坝封闭,从而减少了海岸线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