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头蝠科(拉丁学名:Rhinolophidae),通称菊头蝠,是哺乳纲、翼手目下的一科。[1][2]截至2025年7月,ITIS显示全球范围内菊头蝠科共有1属109种,其中1属为菊头蝠属(Rhinolophus)。[2]
多数菊头蝠科物种体型相对较大,体长2.5-14厘米,最小的体重仅4克,最大可达120克;眼较小,鼻叶具马蹄形蹄状叶和叶形鞍状叶,无耳屏,具对耳屏;后肢发育不完全,无法完成四肢爬行;翼宽,飞行能力较强;多呈暗棕色或红褐色。[1]其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众多太平洋岛屿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3][1]栖息地类型多样,但以洞穴等为主。[4]其为夜行性,远距离飞行觅食,有时可达数千米;[1]其栖息姿态在蝙蝠中独具特色,不同于收拢翅膀悬挂的姿态,它们用翼膜和尾膜包裹全身;[3]所有物种均食虫,在飞行中完成捕食;以群居为 主。其在秋季进行交配,雌性冬季储存精子,第二年春季开始受精及产仔。[1] 由于菊头蝠科物种飞行以及使用超声波进行定位会消耗大量能量,所以每晚都需要捕食超过自身体重数倍的昆虫进行能量补充,因此对于昆虫数量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排泄物也会为植物带来必要的养料。[1]若菊头蝠科物种在人类聚居地形成大型群体,它们中的一部分可能成为有害动物,大型群体累积的粪便会产生恶臭。[3]
截至2025年7月,菊头蝠科共有94种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评估等级为极危(CR)的物种有1种,即希尔马蹄蝠(Rhinolophus hilli),濒危(EN)13种,易危(VU)5种,近危(NT)9种,无危(LC)51种,数据不足(DD)15种。[5]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