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密码学(Quantum cryptography[1])是将量子理论用于密码学领域的一门学科。[8]它是以量子保密通信为核心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配、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和量子密钥共享等,此外还包括量子掷币、量子比特承诺、量子身份认证等。[5] 1969年,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芬·威斯纳(S.Wiesner)最先提出了共轭编码的概念,[2]形成了量子密钥分法的基础。1979年~1982年,查尔斯·本尼特(C.H.Bennett)与吉勒·布拉萨德(Gilles Brassard)开始研究利用量子比特的储存来实现量子密码并提出公钥算法,[3]1984年,他们提出了BB84协议。[4]1991年,阿图尔·艾克特(ArturEckert)提出了E91协议。[4]1995年安德鲁·姚(A.C.C.Yao)在假设安全比特承诺方案存在的条件下证明了BCJL方案的无条件安全性。[3] 量子密码学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长时间加密;[9]能产生真正随机的密钥,保证密钥的安全传输等,这些是经典密码学是不可能完成的。[10]量子密码术最常见的例子是量子密钥分发,其安全性建立在物理原理上,如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以及非正交量子态不可识别原理。窃听者如果想获取密钥的相关信息,需要对量子态进行识别,从而导致误码的产生。[5]量子密钥分发在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如电力系统、[11]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12] 研究对象
将量子理论用于密码学领域,称为“量子密码学”。[8]量子密码起初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经典Vernam算法中的密钥管理问题,因此,量子密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密钥的分配方面。量子密码在其他方面,如量子数据加密、量子认证、量子安全多方协议、量子保密通信等方面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密码学分支,量子密码的目标与密码学一样,都是为了保护信息,为信息安全提供保密性、认证性和完整性方面的方法与技术以及基本理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