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主要特征:全身表面都由毛发及硬刺所遮盖,头部灰白色,前部有一个坚硬无毛的吻,形似“刺猬”。根据Catalogue of Life 的记录,截至2023年,针鼹科被划分为2属4种[3][2][7]。 针鼹与鸭嘴兽的祖先都为水生动物,但针鼹适应了陆地生活[11][2][12],并为夜行性动物,常在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其爪强有力,善于挖掘,但其视力退化,主要靠听觉和嗅觉进行活动[2],适应食蚁生活,栖息于多石、多沙和多灌丛区域的岩石缝隙或自掘的洞穴中。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时,会卷曲形成圆形刺球进行避险。针鼹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眠时,体温可降到接近环境温度[2]。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大长吻针鼹(Zaglossus bartoni)被列为易危(VU),阿滕伯勒长喙针鼹(Zaglossus attenboroughi )和长吻针鼹(Zaglossus bruijnii )被列为极危(CR),短吻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被列为无危(LC)[3][6][4][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