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鳍真鲨

真鲨科真鲨属下的一种大型凶猛鲨
1
4
长鳍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longimanus)为真鲨科真鲨属的一种大型凶猛鲨[2][5],别名污斑白眼鲛、花鲨、大沙[2],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洋的温带热带海域,在中国分布于台湾东北部、西南部海域以及南海等地。长鳍真鲨是一种栖息于大洋上层的暖水性鱼类[4][5],主要以硬骨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海龟等为食[4][6],其身体上的斑纹、电感受器官可帮助其捕食和进行彼此间的交流[4]
长鳍真鲨体长3-3.9米,体重170千克左右[4]。体纺锤形,躯干较粗大。头宽扁,尾柄稍平扁。吻宽短;眼小,圆形。口宽大,深弧形;唇褶不发达;上颌齿宽扁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体背灰褐色,腹部白色;鳍上常具暗色斑点或斑纹[5]
长鳍真鲨的鱼肝油、鲜肉、鱼鳍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均可食用,其鲜肉可冷冻、熏制或盐渍食用,鱼鳍多用于制作鱼翅汤,鱼肝油多用于制作维生素[7][8]。据《中国药用动物志》记载,长鳍真鲨的肝、心、皮、肉、骨、鳍均可入药[7]。此外,长鳍真鲨还会影响其所捕食鱼类的种群数量,有助于维持海洋中鱼类数量的平衡[4]
长鳍真鲨曾是热带海域资源量最丰富的物种之一,但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其资源量出现严重衰退[1][9][10]。2018年,长鳍真鲨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1]。为保护长鳍真鲨的种质资源,国际上四个主要的金枪鱼渔业区域管理组织将其列为禁止保留、转运、储存和捕获上岸的鲨鱼物种[1]。此外,需注意长鳍真鲨性情凶残,被认为是最危险和最有攻击性的鲨鱼。因此海滨作业人员、潜水者最好不要在长鳍真鲨经常出没的海域潜水、游泳、冲浪[11][8]

命名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