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髭蟾

角蟾科髭蟾属的两栖动物
雷山[]蟾(学名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1],别名角怪,[3]角蟾科髭蟾属的两栖动物[1]体型肥壮,雄蟾体长69~93毫米,雌蟾体长70毫米左右。[7]皮肤较光滑,体背及体侧皮肤松弛有皱纹,四肢背面肤棱明显,体侧疣[yóu]多而褶皱显著;[7][8]腹面满布小白色痣粒;腋部有一对紫灰色腺体。[8]体背面一般为蓝棕色或紫褐色,上有深色网纹,散有不规则黑斑,四肢隐约可见有黑色横纹,腹面紫灰色,咽部色深,散有灰白色痣粒。[8]眼球上半呈浅蓝绿色,下半呈深棕色[7]指、趾端为浅色圆球状。[8]微具蹼,外侧趾间无蹼,无外[zhí]突。[7][8]雄蟾上唇缘每侧各有两枚粗壮黑色角质刺,雌蟾相应部位为橘红色点。雄蟾繁殖季节后角质刺逐渐脱落。[9]
雷山髭蟾于1963年仅发现在中国贵州省雷山县,发现时间较晚。[1][2]雷山髭蟾成体营陆栖生活,主要栖息在海拔800~210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覆盖的山区流溪水源附近。[4]大约经过2~3年才能变成幼蟾。[7]卵变化成成体需要3年时间。[10]其平均寿命为5~6年。[2]
截至2019年,雷山髭蟾在中国境内较为少见,整体种群数量较少,且呈下降趋势。[2]2020年,雷山髭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濒危(EN)。[2]2021年2月1日,雷山髭蟾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5]

形态特征

成体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