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英文名:Celadon Glaze[2][3]),亦称“青瓷釉”,是指附于瓷器表面的陶瓷釉料。[5][4]青釉是中国陶瓷史上出现最早的釉色。[7][8][4]
商周时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东汉时期,随着烧造技术的提高,终于烧制出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光洁的青釉瓷器。六朝时,青瓷逐渐替代陶器、铜器、漆器,成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用具之一。唐时青釉臻于成熟,形成“南青北白”局面,此时因配釉、施釉、烧窑技术的提高,青釉中出现了不少名贵品种。宋元时期,釉色以青翠淡雅为主,釉面装饰形式多样。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烧制达到顶峰。[9] 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多为青中泛黄、泛灰或者泛绿,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20多种派生的青釉颜色。[10]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统一称为“青色”。[11][5]青釉特点为釉色古雅、沉稳,釉面均匀、滋润,釉质坚致、细腻。[10]青釉的出现和发展贯穿了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接受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熏陶,传承了不同时期特有的艺术语言以及审美意蕴,具有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5] 概念
青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因釉料中以铁为呈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呈现青色,使瓷器表面挂有一层锃亮的青光,故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