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鲇[nián]:体延长,头部宽圆,尾部极侧扁而延长,略呈鳗鱼状。吻平扁而圆突;口部附近具有四对须 (barbels)。体光滑无鳞,多黏液。第一背鳍短,前有坚强之硬棘;第二背鳍及臀鳍与尾鳍连续相接,皆为软条;胸鳍位头部正后方,上缘具数枚锐利的硬棘。鳗鲇栖息环境可分为咸水或淡水区。多数海产者,喜栖于河口区及软底质海域,仅有鳗鲇属(Plotosus)及副鳗鲇属(Paraplotosus)两属是生活于珊瑚礁区之鱼种。属夜行性鱼类,在昼间成鱼则单独或成群躲于礁缘下方。幼鱼出外活动,遇惊扰时会聚集成一浓密的球形群体称为“鲶[nián]球”,以求保护。鳗鲇背鳍及胸鳍之硬棘呈锯齿状并有毒腺,故被剌伤时会极疼痛。 简介
鳗鲇在全世界有18种,其中台湾有日本鳗、鲈鳗、西里伯斯鳗和短鳍鳗四科,但是只有日本鳗最多,其它三种都甚少见。它们在地球上都存活了几千万年,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也只不过是最近的几十年。譬如1991年才发现它的真正产卵场,它的性别原来最受环境因子和密度的控制,当密度高,食物不足时会变成公鱼,反之变成母鱼。在台湾河川中由于鳗鲇数量很少,所以大多是母鱼。 成鳗生长快,外表圆碌碌,似圆椎形,色泽乌黑而令身,近年较多人工养殖,肉质爽脆。此鱼一年四季皆常见,但以夏冬两季最为肥美可口。鳗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少刺多肉,并具有清凉解暑、滋补强身的作用。